“养鸡哥”陈俊: 从“土专家”到扶贫“达人”
张正武 本报记者 徐有亭
“在搞养殖的过程中,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坚持。坚持努力,坚持梦想。最终就算不能获得想象中的成功,但是也一定能从这个过程中学到很多。”霍邱县邵岗乡养鸡专业户陈俊告诉记者。如今,他最初的梦想实现了,他让自己的品牌土鸡实现产业化发展,让小小的土鸡飞上枝头,成为全乡养殖业示范户。
1994年,高中毕业的陈俊不愿意像村里人一样外出务工,这位城西湖岸边出生的穷小子萌生了在家创业致富的梦想。干什么好呢?养鸡行不行?说干就干,陈俊东拼西借了1000多元钱,买了400只鸡苗,开始了自己的养鸡生涯。
万事开头难。第一次养鸡,没经验、没技术。但陈俊不怕难。没有经验,他就找高手请教,没有知识,他就节衣缩食省下钱来去书店买书。他白天喂鸡,晚上再一页一页地看那些养鸡方面的专业书,一点一点地琢磨养鸡技术。
最难的要数卖鸡蛋,那时从村里通往集市的小路凹凸不平,一下雨更是泥泞不堪。一天中午,天气晴朗,陈俊装了满满两挎篓鸡蛋,骑着自行车带到集市上去卖。就在离集市还有1公里地的时候,突然狂风大作,下起了暴雨,由于没带雨具,浑身被浇个湿透,小路又湿又滑,车子不但没法骑,而且推都推不稳,陈俊一个趔趄,滑倒在地,车子翻了,鸡蛋打了,陈俊的泪水和着雨水哗哗流淌……2013年全国发生禽流感,有的养鸡户把成年鸡迅速脱手销售,减少养鸡损失,而陈俊却严格执行国家政策,忍痛将两万多只成鸡进行无害化处理,挖坑深埋,一下子亏了100多万元。
吃了苦中苦,方得甜上甜。陈俊始终把这句话当作人生的信条,激励他走出困境,走出了一片艳阳天。通过学习和实践,陈俊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蛋鸡养殖技术。他的养殖规模也开始从400只到500只,从500只到1000只,从1000只到80000只不断扩大,养殖面积达1.1万平方米,他卖鸡蛋的工具也由最初的自行车到脚蹬三轮车,再到电动三轮车、四轮面包车。陈俊的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最初的苦涩和泪水也在心底化成了甜蜜。
几座标准化养鸡圈舍内,8万多只母鸡正在觅食,圈舍外的几个工人熟练地装着鸡蛋。陈俊说:“除装蛋外,所有的工作都由眼前这几台巨大的机器设备完成。之前,我一直利用老式圈舍养鸡,人累,成本高。县里和乡里组织我们去江苏、山东学习参观取经,又与安农大和中国农业大学的养殖专家不断进行电话和网上联系,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买了几台设备花费100多万元,可以自动投料、自动饮水、自动刮粪、自动控温,既省心又省力,还节约了不少人工成本,现在,标准化圈舍只需要请几个工人帮忙装鸡蛋,而且只要设备保养得好,每个月的折旧费仅需500元,节约了每月两万多元的工人工资,很划算。”说起新型标准化圈舍和养殖设备,陈俊一脸自豪。
“公鸡母鸡分笼饲养,用人工的方法使他们交配受精,直到可孵化种蛋,再通过21天出小鸡,60天育成,120天产蛋。”陈俊一边捡着蛋槽里面的鸡蛋一边介绍道,“蛋鸡从小鸡到淘汰鸡一般是24个月,如果鸡养得好,足足可以下20个月的蛋。种蛋1.4元一个,每箱420个,每天20箱,加上湖南和本省各大批发市场和屠宰场销售的商品蛋2.8万个,一个0.60元,每天产蛋3万多个,收入达3万多元。这样一来我投入的成本要不了多久就能全部回收。”算起这笔买卖,陈俊乐得合不拢嘴。
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本村及周边村的村民看到陈俊的蛋鸡养殖场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后,纷纷上门取经,他总是热心帮助,无偿提供技术咨询和养殖书籍,当上名副其实的“土专家”。目前,他以市场为导向,以专业协会为手段,成立了霍邱县俊远禽业有限公司,以“养殖-销售”一条龙的产业经营模式吸收农户加盟,解决20多个贫困户就业,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奔小康。“俺的养鸡技术是陈老板手把手教出来的,2014年养了两万只鸡,年收入70多万元”。家住尧塘村村民张宝成感慨万千。像张宝成这样由陈俊手把手教出来的养鸡专业户远近有50多家。
不仅如此,陈俊还创办乡青少年培训基地,定期上养殖课,以身说法,让学生感受到创业的艰辛,动员自己父母回来创业。该乡学生汪玉伟听了陈俊讲得养殖课后,立即说服在外跑运输的爸爸汪祖权回来养鸡6000只,当年就赚12万元。
“未来两年内,完成总投入400万元以上,实现‘互联网+农村’电商经营模式,实现年纯利润超过200万元……”养殖场边,一脸憨厚的陈俊正信心满怀地描绘着他和乡亲们一道致富奔小康的美好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