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种”进村民心坎上——金安区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侧记
谢承倩 本报记者 张瑞
“悠悠的淠河水哟,流过我家门哟……”伴随着宛转悠扬的旋律响起,村头的文化乐园广场上,吃过晚饭的村民从四面八方聚集过来。原来,这是金安区“送戏进村”大舞台,开到了金安区先生店乡南四十铺村。
仲夏之夜,雨后凉风习习。6月19日晚,在南四十铺村一棵亭亭如盖的大树下,村民们聚在一起,翩翩跳起舞来。不远处,经典黄梅戏《西楼会》选段,韵味十足、唱腔圆润,让大伙过了一把戏曲瘾,掌声欢呼声一片。音乐快板《传承家风树正典》,展现了优良家风家训在家庭、社会中起到的积极作用,传播了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现在的农村大变样了啊!”今年72岁的村民孙大爷一边看节目一边感叹,他对家门口也能看到这样精彩的表演,感到很开心,“农忙时田间劳作,没事时进城逛逛,晚上听听戏、跳跳舞,这日子以后是唱着过啊!”孙大爷说。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金安区近年来积极寻找文化振兴突破口,开展送文化进村活动,以“文化惠民
送戏下乡”为文明实践主阵地,把文化服务送到村民“家门口”,把文明种到村民的“心坎上”,打通基层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在安徽省民间艺术之乡——金安区翁墩乡,写字、画画、剪纸、玩乐器,这些从前所谓文化人的“专利”,如今成了该乡村民的爱好。随着乡镇综合文化站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备,舞蹈队、民乐队、书法班开设起来,场地有了,乐器争取来了,一些村民主动拿起了尘封多年的二胡、笛子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来。手工剪纸艺人徐圣年、蔡敏不断进行艺术创作,将翁墩剪纸艺术融入到生活中,让民间传统艺术重新焕发了生机。该乡杨公村是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定点帮扶村,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让这里的老百姓摆脱了单一、枯燥的生活方式,群众自发组织的文艺团队,接受到了专业化的指导和培训,越来越多的群众从观众变成了演员,在热闹精彩的一场场演出里,他们感受到了文化带来的自信和愉悦,在文化活动的强大号召下,人们的心也贴得更紧、更近。
(下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