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种”进村民心坎上——金安区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侧记

  谢承倩 本报记者 张瑞

  “悠悠的淠河水哟,流过我家门哟……”伴随着宛转悠扬的旋律响起,村头的文化乐园广场上,吃过晚饭的村民从四面八方聚集过来。原来,这是金安区“送戏进村”大舞台,开到了金安区先生店乡南四十铺村。

  仲夏之夜,雨后凉风习习。6月19日晚,在南四十铺村一棵亭亭如盖的大树下,村民们聚在一起,翩翩跳起舞来。不远处,经典黄梅戏《西楼会》选段,韵味十足、唱腔圆润,让大伙过了一把戏曲瘾,掌声欢呼声一片。音乐快板《传承家风树正典》,展现了优良家风家训在家庭、社会中起到的积极作用,传播了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现在的农村大变样了啊!”今年72岁的村民孙大爷一边看节目一边感叹,他对家门口也能看到这样精彩的表演,感到很开心,“农忙时田间劳作,没事时进城逛逛,晚上听听戏、跳跳舞,这日子以后是唱着过啊!”孙大爷说。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金安区近年来积极寻找文化振兴突破口,开展送文化进村活动,以“文化惠民 送戏下乡”为文明实践主阵地,把文化服务送到村民“家门口”,把文明种到村民的“心坎上”,打通基层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在安徽省民间艺术之乡——金安区翁墩乡,写字、画画、剪纸、玩乐器,这些从前所谓文化人的“专利”,如今成了该乡村民的爱好。随着乡镇综合文化站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备,舞蹈队、民乐队、书法班开设起来,场地有了,乐器争取来了,一些村民主动拿起了尘封多年的二胡、笛子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来。手工剪纸艺人徐圣年、蔡敏不断进行艺术创作,将翁墩剪纸艺术融入到生活中,让民间传统艺术重新焕发了生机。该乡杨公村是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定点帮扶村,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让这里的老百姓摆脱了单一、枯燥的生活方式,群众自发组织的文艺团队,接受到了专业化的指导和培训,越来越多的群众从观众变成了演员,在热闹精彩的一场场演出里,他们感受到了文化带来的自信和愉悦,在文化活动的强大号召下,人们的心也贴得更紧、更近。 (下转三版)

 选择年月
<2019年6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728293031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1234567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全市领导干部大会召开省委综合考核组反馈2018年度省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情况⊙电视“问政一把手” 直击文明城市创建⊙叶集区开启“智扫”全城时代⊙文化“种”进村民心坎上——金安区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侧记⊙孙云飞在市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叶露中就贯彻落实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强调⊙叶露中在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强调深化军民融合 增进军民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