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脏乱差” 如今“绿美净”——裕安区单王乡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见闻
本报记者 程传军
盛夏时节,位于裕安区最北部的单王乡像一块碧绿的翡翠,经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精心“打扮”,发生了美丽的“蝶变”。行走在该乡美丽乡村中心村张集村,笔直的乡村道路干净整洁,宽敞的文化广场绿树成荫,到处呈现水清草绿、杨柳依依的和谐景象,展现出美丽乡村的别样韵味。
一次精神领域破旧立新的观念变革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仅是一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持久战,更是一次精神领域破旧立新的观念变革。”单王乡党委书记许杲感慨地说,受当地传统生活习俗影响,很多村民庄前屋后都建有旱厕、粪堆、柴草,与时下乡村振兴格格不入。为此,今年以来,全乡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三大革命”成果,并深入开展“清理村内塘沟、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清理乱搭乱建乱堆乱放、清理废旧广告牌、清理无功能建筑,改变影响农村居民环境的不良习惯行动,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该乡采取先试先行,选择在人居环境脏乱差的该乡深度贫困村王拐村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的试点村,通过召开党员群众板凳会等方式统一思想,明确目标,让群众明白提升人居生活环境的重要性,发动党员村民组长群众参与进来。对旱厕、废弃猪圈牛棚鸡舍等无功能房进行集中拆除,加快推进改厕工程,集中清理垃圾水塘、沟渠,清理存量陈年垃圾,购置垃圾桶。
王拐村取得突破后,组织全乡各村居到该村召开现场会,让乡村干部统一思想,明白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意义,不断调动广大村民主动参与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年70多岁的村民张呈俭一开始不愿意改厕,通过乡村干部反复上门宣传动员,他才积极配合。“没想到现在水厕这么好,我家没花一分钱就建了水冲式厕所,现在既干净无异味,就连蚊虫也少了!”张呈俭兴奋地说。如今,张呈俭主动担任村里的环境整治宣传员,积极宣传农村环境整治的好处及相关政策。村里哪里脏了,哪里保洁不到位,谁乱扔垃圾,这些不用村干部吱声,村民们自己都会互相提醒监督。
采访当日,记者在该乡双桠村看到,只见一家家房前屋后、村里村外、道旁渠边的垃圾,被清理得一干二净,乡亲们深切地感受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带来的巨大变化。“看看现在,想想过去,村里面貌真是大变样了!”如今,面对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双桠村村民刘世美感受最深。他说,以前门前屋后到处是柴草和垃圾,特别一到夏季旱厕臭气熏天,现在通过乡村环境整治强有力地推进,老百姓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多点结合探索环境整治长效机制体制
环境卫生整治,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需要的是常抓不懈,需要的是广大群众环卫意识的不断提高和广泛参与。为此,该乡积极探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体制。他们与美丽乡村建设提升结合起来,对美丽乡村点、和普通自然村组进行分类指导,要求美丽乡村点作为示范,带动其他村庄达标。立足乡情村情,对各村进行村庄规划修编,既立足当前又谋划长远。与乡风文明培育结合起来,定期开展人居环境提升群众宣讲会、评比环境卫生示范户等活动,开展移风易俗,引导群众改掉陈规陋习,养成卫生健康的生活习惯,提升群众对人居环境改善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与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结合起来,要求各村不得乱伐树木、乱刷白墙、乱拆房屋,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既不降低标准,也不抬高“胃口”。与督查评比绩效考核结合起来,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村级目标考核,与村干部绩效工资和奖惩挂钩,加强督查暗访和通报力度,督促建立长效机制。
描绘乡村新画卷,乡村振兴渐佳境。张集村党支部书记程爱如深有感触地说,以往村庄里鸡鸭随处跑、污水遍地流,现在村民们生活垃圾过不了几天就会有人清理,尤其是现在到了夏天,每天都有人来清运垃圾和喷药消毒。看着村子越来越美,村民们个个由衷地感到幸福与高兴。目前,全乡人居环境整治集中攻坚期间共开展板凳会201场,发动人员2700余人次,清理村内沟塘个数104个,清理农业生产废弃物402吨,规范畜禽散养300个,清理乱搭乱建305户,清理废旧广告个数256个,清理无功能建筑面积18428平方米,拆除旱厕644个,改厕2246个,开展清洁卫生宣传活动84场次,参加人数2450人次,力促全乡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