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涵
“风在吼,马在叫·······”我诞生了;“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我戴上了红领巾,知道是五星红旗的一角,是先烈的鲜血染成;“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我走进了舒城一中,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后更名共青团),知道团是党的助手,党的预备队,立志要成为一名党员。
1958年,我考取六安高中,瞻仰皖西烈士陵园,心潮起伏,写成叙事诗《大刀的故事》刊于《皖西报》。我爱上了文学,认真读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决心走这条路。1959年我经济源头干涸,心想不如休学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刘绍棠不是从北大休学到农村搞创作去了吗?我也去。归途中与六安团地委书记崔振海同车。他曾是舒城县委派往一中的工作组长,了解我,见我当时行状就明白了,严肃地对我说:“要想早工作就错了,我写封信给(校团委)袁书记,你还回去念书。”
幼稚的我一言不发。我在桃溪下了车,崔书记一直看着我,我站在路边目送他远去,仍未说话,像个呆子。镇政府安排我当商店营业员。我离不开书,干了三天走了,到城关和平一小代课至暑假。县文教局介绍我到中岗公社小学代课。我给《舒城报》投稿,县委宣传部来了调令,调我到县报工作,同时参加首届县文代会。可是公社不放人,把我调到公社当团委干事兼新闻报道工作。后划社建区,区委安排我当文教会计,我怕搞账,要求教书,同时进修了合肥教育学院中文专科,从小学教到中学。其间,我多次申请入党,都因父亲历史问题受阻。当组织上考察、批准我入党时,学校所在大队党支部党员全体举手通过。我很感动,写了《争取入党的二十一年间》一文,刊于安徽省委组织部《党员生活》1982年第四期。同年获六安地区文学创作一等奖,入地区作协。
1984年春,省《江淮文艺》杂志社通过六安地委借调我到编辑部工作。当年体改,县里要我到统战部工作。个人爱好服从党的需要,到统战部的主要任务是采写稿件,加强对台宣传。我采写的稿件先后被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新闻》、《华声报》、《台声》月刊、《团结报》、《羊城晚报》、《香港大公报》、《文汇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海峡之声广播电台、金陵之声广播电台等媒体刊播。中新社1986年第2期《业务通讯》评我的稿件可作范文。
1990年,我被评为全省优秀统战干部。1991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署名“中新社记者李景涵”刊出我的稿件。刊于《台声》月刊的《六十四岁未婚妻》一稿,被省外办主任方志明创作成《六十岁未婚妻》电视剧上下集。1996年,我被评为全省海外统战先进工作者。2000年12月,我在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县工商联党组书记位子上退休。不久,我参加了六安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同时受聘续修《舒城县志》。我今年80岁,回顾来路,四个阶段:求学、工作中争取入党、入党后不忘初心、退休发挥余热,大体上各二十年。认定了风风雨雨跟党走,牢记使命,走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