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家园”处处宝——霍邱县宋店乡南北四村小蚯蚓种养“拱出”一条生态产业链
本报记者 桑宏
夏日里,在霍邱县宋店乡南北四村地龙种养扶贫产业基地(“地龙”即药用蚯蚓),工人们用电捕蚯蚓机朝地面一击,成百上千条蚯蚓密密麻麻地映入眼帘,由于电的刺激,它们纷纷往泥土外逃窜。要说这蚯蚓是宝贝,那可是一点没错。在中药里,它被称之为地龙,有通经活络,活血化瘀之奇效。
不起眼的蚯蚓,却在这个贫困村牵动了一条生态产业链。
开拓创新产业扶贫模式
该村由于地处行汛干渠末端,且地势“中高二低”,历史以来用水困难,大部分农田更是仅能每年栽种一季水稻,收入进一步受限。农业产业升级迫在眉睫,该村扶贫帮扶工作队从长远谋划,决心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并提出“地龙种养生态链”产业发展计划,开拓出一个科技创新、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扶贫模式。
“蚯蚓以土壤中的动植物碎屑、粪便以及人类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垃圾为食,经常在地下钻洞,把土壤翻得疏松,使水分和肥料易于进入而提高土壤的肥力,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进而提高产量和质量,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同时,蚯蚓因自身的杂食性以及食物在体内酶化作用而具有分解性。它的粪便,甚至它本身就是非常好的有机肥料,可以生产出安全、绿色的农作物。”该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范琛跟记者谈到当初选择该项目的原因时说道,“该项目目前占地50亩,去年基地上生产出来的有机农产品销售就达到了25.8万元。比流转前的土地每亩增收近5000元,这证明蚯蚓养殖基地的引进是正确的。项目稳定后亩产可超万元,前景可观。”
这个产业链结合了地龙养殖、有机农作物种植、水产养殖和有机土壤培育销售四个方面,在农业上形成了立体有机绿色发展链条,在经济上形成了“一块农田,多种产品”的多元收益模式,可以说是农业产业升级、推动种养结合的代表性创新突破模式。
让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
“我现在在这里干活,一天能挣80元钱。农闲的时候我就来上班,农忙的时候我还要回家忙。养殖蚯蚓不仅节省空间、绿色环保,而且经济效益也十分可观,通过养殖蚯蚓,我找到了发家致富的门路。今年我的菜园蚯蚓已经放上过了,上面给盖的草,地面上的菜通过范书记帮我网上销售,更值钱啦。家庭收入比以前要高得多了,每年能增收好几千。”该村65岁的张丙学老人一边忙着冲洗切割蚯蚓,一边对记者说道。
据了解,该村以前老百姓大多数以种植水稻为主,每亩每年的收入也就在600-1000元。去年是蚯蚓产业开创的首年,该基地实现营收25.8万元,实现盈利15万元,平均每亩收入突破了5000元,对村集体经济收入和贫困户的增收,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项目通过农业产业升级,因地制宜,创新开拓产业扶贫模式,解决村集体经济收入匮乏、贫困户收入来源单一等现实问题;同时为创新推动精神扶贫,构建全体村民劳动致富、创新发展的理念提供示范。去年一年,在扶贫工作队的倾力帮扶下,该基地还带动贫困村劳务增收20万元。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