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袁学勇告诉记者,根据学院了解到的情况,这些外出毕业生“回流”多是因为大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驱使。“像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工作机会多,发展平台大,与之相伴的是生活压力和竞争力也都非常大,很多在外闯荡的毕业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需要稳定下来,在面对买房成家、子女入学等一系列问题时,他们就会冷静考虑,不少人选择了回乡就业安定下来。”
“不少毕业生出门闯荡几年,发现大城市并没有想象中美好,生活成本太高,找不到归属感,这时,‘稳定’会成为他们考虑的首要因素,很多人会坦然选择‘回流’。”优蓝招聘六安分公司负责人龙珠也认同袁学勇的观点,她介绍说,优蓝招聘自去年底进驻六安以来,已经接触过不少本地外出毕业生回乡就业、创业的例子,今年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当然,这也与六安近年来用工环境的不断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让越来越多毕业生愿意回六安工作的直接原因。”
招聘会现场,多家企业的招聘负责人表示,对于“回流”的毕业生企业是无比欢迎的。“他们相比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更加务实,稳定性也更好。”华强大别山集团人事专员熊鹏程说,该公司近几年招聘的员工中,也有不少是从外地“回流”的毕业生,有的人踏踏实实从普通员工晋升到主管职位。中财管道的招聘专员杜士军对记者说,不少回流的毕业生带着掌握的“一技之长”,进厂后在工作上就可以独当一面,这是他们企业最看重的。
如何把更多毕业生“留下来”?
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一座城市最根本的优势。因此,外出毕业生“回流”就业趋热,对六安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但面对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带来的对中高端人才特别是研发、管理、技术等领域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多的现实,毋庸置疑,当下还要想办法把更多本地毕业生“留下来”,让“回流”的趋势更加明朗。
如何吸引和留住本地毕业生,龙珠认为,主要还是靠工资和环境。“目前六安在这两方面与大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工资方面,相同的一线岗位,本地企业开出的薪资水平比大城市要低1000元左右;就业环境方面,本地一些企业工作时间较长,不少是‘两班倒’,一个班12个小时,工作强度大,这是不少年轻人不能接受的。”因此,她建议本地企业根据自身盈利水平,进一步提高工资标准,同时合理调整工作时间,主动适应当下毕业生的求职就业心理,以提高毕业生对企业岗位的认可度。
“长期以来,我市高校毕业生选择留在本地就业情况并不乐观。”市人社局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叶兴旺介绍说,为此,近年来,在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创造更多高质量岗位的同时,我市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营造引才、聚才、育才、用才、留才环境,如《六安市吸引大学生创业创新的实施办法》中,明确提出给予符合条件的在我市稳定就业的毕业生1万元生活补贴和2万元住房补贴;对大学生初始创办科技型、现代服务型小微企业的,从就业资金中给予5000元—1万元补助……“从近两年的就业失业动态监测数据来看,这些政策实施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留在本地就业的毕业生和‘回流’的人数均保持增长势头。”
“虽然大城市对高校毕业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但我们也要看到在我市就业的优势。”相比发达地区的高房价,六安生活成本相对低廉,还有生态宜居的环境,以及不可割舍的亲情,这都是留人的“砝码”。他认为,应在不断完善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进一步营造优良用人环境的同时,更加注重建设才尽其用的平台,例如,可通过推动本地重点企业与本地院校的校企合作,把人才培养、使用与企业乃至本地经济发展紧密结合,避免就业时的“水土不服”,让毕业生在本地干事一样有舞台、发展一样有机会,进而实现其职业生涯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