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一个档案记录一起援助故事
在刻苦好学的晏学文看来,在给当事人、法院带来帮助的同时,自己也在逐渐成长。虽然学了实体法、诉讼法,接手法律服务工作后,才发现平时学的东西经过实践考验,特别是在接待一些民商案件时,总感觉到所学知识的不足。
“曾经接到一个案件,金安区淠东乡一位农民跳河溺亡,当时这事牵涉到诉讼主体划分,在乡政府、农村海事局和承包人之间,我们犯了难。”晏学文说,后来虽经专门律师辅导办案,准确划分诉讼主体,却时刻感觉到学习的重要性。为了提升法律服务水平,他自费报名去北京政法大学学习,并完成了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以优异成绩结业。
学成归来的晏学文,对从事法律服务的积极性更加高涨。2015年,全国都在争创诉讼服务中心,最大程度实现诉讼便民。市中级人民法院成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晏学文担任该工作站负责人。他放下自己法律服务所的工作,整整两年时间驻守在工作站,义务为当事人提供免费法律援助。在他的细心接待、详细指导、热情代书中,很多当事人深受感动,把法律援助工作站当成了自己的娘家人,当时人们都传“进了一个厅,事情全办清”,正是对晏学文工作态度的肯定和赞扬。他的努力,让公共法律服务变得触手可及。
2015年11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来六安视察工作时,与有着丰富的法律服务经验的晏学文亲切交谈了11分钟。晏学文说,这次和最高院领导交谈,使他备受感动与鼓舞,在法律服务的路上,要做的事情还很多,这让他变得更加坚定和义无反顾。
“通过法律援助,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但更多时候,是一种奉献。”晏学文说,这些年来,他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奉献”一词的重量。真实生活中的法律案件,远没有荧屏上呈现的那样有趣,甚至是平淡而琐碎的。有的人从大老远的农村赶来,平日的收入还不够支付律师事务所1个小时的咨询费。他认为,既然自己从事了这行,就有责任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十多年来,他为求助者答疑、起草诉状,提供各种法律援助,一刻都没闲着,但每当看到当事人在他的耐心解答下紧锁的眉头逐渐舒缓,急躁的情绪逐渐稳定,并握着他的手说谢谢的时候,“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晏学文说。
19年来,晏学文经手的土地房产问题、劳动纠纷、婚姻家庭问题已经多到他自己数不过来,但他总像记日记一样,将每个案件整理成册,为其立档。在晏学文看来,每一件档案都诉说着自己多年来与咨询者、当事人之间的故事,记录着自己在法律服务这条路上的点滴成长和成绩,也记录着人们从法律意识淡薄到法律意识崛起的过程,想到这些,他总能欣慰的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