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学文——为民解忧用好“法”

  本报记者 谢菊莲 王婷婷

  “这可怎么办啊,辛辛苦苦忙了一辈子的血汗钱就这么打了水漂……”在金安区皋城法律服务所,刚送走一名劳动纠纷案求助者,又进来一对情绪崩溃的夫妇,一进门,就向服务所主任晏学文倾诉自己遭遇的不幸。这对因“套路贷”而陷入极度苦恼的夫妻俩说着说着已经泣不成声,晏学文一边安慰夫妻俩的情绪,一边在案头翻开了相关案宗。

  一件事情促成一生追求

  对于从事法律服务工作的晏学文来说,每天,面对诉求千差万别的咨询者,听他们倾诉,帮他们协调,为他们代书,提供各种法律服务,晏学文一干就是20年。晏学文清楚地知道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他是一名法律服务工作者,他的工作就是为弱势群体伸张公平正义、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19年前,晏学文还是霍邱县供销社系统的一名职工,从小梦想着当律师的他通过自学走上法律服务道路。这还得说起他在供销系统工作期间发生的一件事情。上世纪80年代末,晏学文所在的供销社发生了一起农民工维权案件,涉及四个乡镇的百余名麻农辛辛苦苦栽种的红麻血汗钱要不回来,麻农苦不堪言,在晏学文的提议和组织下,他们走上了维权之路,经过层层讨薪,状告有关部门,最终获得了胜诉,讨回了血汗钱。

  那次麻农讨薪事件,对晏学文以后的人生规划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农民朋友大多没有文化,都是法盲,当牵涉到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时候,他们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只有法律才能维护公平和正义。2000年前后,随着供销社解体,晏学文半路出家,立志学法为民,自学成才,并加入了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他一边熟读法律条文,一边四处奔走,为农民等弱势群体解答法律难题,为他们代书,自此与法律服务结缘。

  真正意义上和当事人面对面,为他们提供法律服务,是晏学文以工人身份被金安区司法局聘请为法律服务所专职人员的那一年。拿着微薄的收入,却有着满腔的服务热情,2000年的六安,法律服务还是个新名词,大多人都不了解这个机构是干嘛的,前来咨询的人寥寥无几。随着法律服务热线148的影响扩大,渐渐咨询的人多了起来。面对各种各样的法律咨询者,特别是那些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人,晏学文在服务中常常动起恻隐之心,为他们提供无偿法律服务。

  2014年,晏学文接到一起法律援助案件,在河南侠县张矿掏煤的霍邱县夏店镇70多位农民工,因矿业关停并转,一年工资三百多万元滞留未发放。接到案件后,晏学文多次赶往河南侠县,一边安抚近百名农民工,做他们思想工作,一边和当地政府、矿产企业进行层层交涉协调。在六安和河南之间往返多趟,历经三年,终于通过调解成功,帮农民工讨回了他们的血汗钱。在处理这类案件时,出于对农民工的私人情感,以及一种发自心底的正义感,晏学文大多不计报酬,自掏腰包垫付往返路费,从不说一个“累”字。 (下转四版)

 选择年月
<2019年6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728293031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1234567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晏学文——为民解忧用好“法”⊙烟雨皋城水墨画卷⊙“光盘”见美德 文明在餐桌⊙“走出去”还是“留下来”——一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专场招聘会见闻⊙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叶露中在裕安区检查防汛工作时强调时刻绷紧防汛安全弦⊙市政协举行“主席接待委员日”活动⊙弘扬关工五老精神讲好助力脱贫故事⊙我市举行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