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娟
“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古代读书人的生动写照。到今天,小升初、中考、高考的学子们仍走不出这一模式。“头悬梁、锥刺股”成了所谓“刻苦学习”的典范。那么,是不是这样专心读书就一定能获得高深的学问呢?好像并不如此。大诗人李白的许多名诗都是他游历各地写就的,其意境远非坐在书塾里能想象出来的。而顾宪成的那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更是生动反映出其心境。看来,真正有学识的人应是放眼四海的人。
留心观察乐趣多
我们身边的环境日益新鲜,媒体日益丰富,生活也更加多姿多彩起来。走在大街上,处处可见精美的大条幅、图文并茂的灯箱广告等等,上面的汉字无一不是小学生或渴望识字的人的学习资源。正如教育家吕叔湘所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因此逛街、散步时,看电视,读报纸时,还有去商场、超市购物,去山南海北旅游,坐汽车、火车或轮船时……处处都可以变成学生学习的环境和识字资源。这样,慢慢地,孩子不但会扩大识字量,还会养成一个注意随时学习的习惯。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咳不容缓”、“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
课外阅读促积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量的阅读才能明白语文中的奥秘。而相对于有限的教材来讲,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外练习的一项主要内容。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问语文学得好的人,大多都是课外看书看得比较多的人。针对目前小学生积累明显不足、入不敷出的矛盾,《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出路,如对五六年级的要求是“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分量很大,但有一部分学生对于看哪些书却感觉茫然,这就需要我们加以正确引导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外阅读作为课堂阅读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必须与课堂阅读教学相结合。
课前布置阅读
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教材内容,向学生推荐主题相仿,相反或相关的内容,往往容易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如教《兵马俑》前,指导学生读有关介绍兵马俑的图文,使他们对兵马俑有一定的了解,并在课内提供机会,让学生把课外学到的知识进行交流、介绍。
课后推荐读物
引导学生把课内所学之法及时应用到课外阅读中,以求“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学习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寻》,冯骥才的《珍珠鸟》后,分别推荐学生借阅这些作家的有关文集。这是根据教材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同一作家的不同文章,也可以指导他们在学了有关课文后,寻找类似题材的不同作家的作品,以拓展视野,丰富知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语文的生命,语文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事必躬亲,靠老师讲是讲不出学生的语文能力来的。鉴于此,语文教学要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学生广泛的现实生活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开放让教学贴近生活
要使生活化教学顺利开展起来,我们首先要开放思想,树立课堂教学就是生活的理念,不故意设套,不死搬教学设计,不限制学生的思想,让学生的学习呈现出自然的原生态,还语文生活本来面目。其次要开放时空,教师要努力打通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的联系,实现语文与生活的有效连接。第三要开放文本,文本不再仅仅是通常意义的教材,也包括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对话甚至是肢体语言。最后要开放评价,在生活化教学的课堂上,没有标准答案,没有优差之分,任何人都可以参与评价。
实施生活化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用武之地,感觉语文学习离不开他(她),也就感觉到了被重视的快乐。课堂不再是好学生的表演场,这里能让率真的学生动起来,让自卑的心灵醒过来,让沉闷的课堂活起来,让每朵思维火花燃起来。
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创设各种交际情景,如针对有些学生特别爱买学校门口摊点零食的情况,组织“该不该买三无食品”的讨论;让学生为创建“文明班”提出自己的意见;组织课外读物介绍,评选喜爱的课外书;故事擂台赛;成语接龙;佳节表真情等交际活动,以看导说,以话促说,以演激说,让学生在口语实践过程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大语文观下做优秀的语文教师
首先,要做一个有政治头脑的人,每天关注新闻,关注时事政治,同样也要引导学生去关注。
其次,要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给自己安排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善于总结经验,又善于创新,既要勤学好问又能吃苦耐劳,认准方向,苦练基本功,永不言输。有把语文与生活链接的意识与敏感,教会孩子感受生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快乐,感悟生活的真谛,也要教会孩子懂得生活,善于提供生活素材,让其享受生活的甘甜。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吧,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获得各色人生经验,品味各色别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