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业余写作之路

  汪云寿

  每个人一生中都有自己的爱好,我的业余爱好是写作,从读书、参军、工作乃至退休,这一兴趣依旧。

  记得从1959年上小学起,父母亲和老师就发现我有严重的偏科现象,喜爱语文课尤其是作文,从三年级开始,我写的作文就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1968年的一次初中期中作文考试,我的一篇题为《跟着毛主席到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的作文获“甲上”,相当于现在的满分,并被作为范文在年级宣读,老师赞赏,家长鼓励,同学们羡慕,打那以后,我对写作愈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72年,插队三年的我从农村应征入伍,此时正值“文革”后期“批林批孔”运动开展阶段,作为连队的文艺积极分子,每次写文章、出墙报的任务自然落在了我这个“老三届”头上。时隔不久,我被火线抽调到团报道组任专职报道员,自此,我的写作特长有了“用武”之地。在老报道员的指导下,我的第一篇稿件终于在报纸上刊出了,文字变成了铅字,甭提多兴奋了!在1973年到1974年的一年多时间里,我(写)发稿80多篇,采用70余篇,大多刊登在军区《前卫报》、《青岛日报》、《烟台日报》上;正是部队的一段历练,给我以后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6年3月,退伍后我被分配在一家企业工作,坐办公室的我依然闲不住,经常向地方党报投稿。一度被主管局借调搞兼职报道,期间,向《皖西日报》、《今日六安》、《皖西广播电视报》《大六安》、《六安晚报》等地方报刊投稿数百篇,采用率高达90%以上,随着见报率的提高,我的写稿热情更加高涨。甚至于不知天高地厚的向大报投稿,1997年,我撰写的“皖西名胜——皋陶墓”、“百禽争鸣天堂寨”分别被《羊城晚报》、《新民晚报》刊用,1998年8月,我的“从现代医学谈蜀汉名将姜维死前患何病”一文刊登在《周末》“西窗烛”版……初战告捷,让我信心倍增。这之后,我写的文章开始频频出现在《新闻世界》、《安徽日报》、《金陵晚报》、《生意与市场》、《南方周末》、《市场报》、《半月谈》等省、国家级报刊上;2002年9月30日,我送孩子到“安大”报到时,专程到《新安晚报》社,把我的一篇约5000字的长稿交到汪清波老师手上,她热情接待了我,并告诉我,发稿将以质量为准,让我回去耐心等候。我原本抱着试试看的心清,对文章发表并没有抱太大希望。未曾想,一个多月后的10月14日,这篇稿件就在《新安晚报》“世事纵横”版整版刊出,题目是《六安“一品斋”能起死回生吗?》(见报时标题为汪清波老师斧正)文章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也引起了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令人欣慰的是,2015年,为拯救“一品斋”毛笔的这一传统产业,六安市委市政府支持成立了“一品斋”毛笔展研中心,今年68岁的原一品斋副厂长江澄洁当仁不让的成为安徽省“非遗”一品斋毛笔制作的继承人;目前,“皋城一品斋”已成为安徽省著名商标,制作技艺被列入安徽省第五批省级非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时至今日,真的要感谢汪清波老师,她不拘一格为他人“作嫁”,豁达、无私、公正的职业精神令人肃然起敬,也为拯救老字号贡献了绵薄之力。

  2002年前后,我先后加入了市皋陶研究会,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市作家协会。这期间,我把投稿的目标转向国家级报刊,陆陆续续在《中国消费者报》、《市场报》、《半月谈》等发表文章百余篇;我以为,一篇好的文章不仅内容出彩,标题也很重要,一个新颖的题目首先会吸引编辑的眼球,有了往下阅读的欲望才有采用的可能。比如我写的“药店也要计划生育”、“薄利不可薄情”、“公仆竟然吃低保”等一些鞭挞社会丑恶现象的时评都是在国家级报刊发表的,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2011年11月,我被《半月谈》杂志社聘为民情观察员。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耕耘是辛苦的,但收获是甜蜜的,1992年,我在当时《皖西报》发表的一篇小通讯“小书包走向大市场”获得第二届华夏青少年写作大赛优秀奖,并数次获得《皖西日报》专栏征文奖。书香为伴,文字铺路,让我的业余生活充实而又精彩;写作,给我带来的是满满的幸福和快乐。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盘点了一下,40多年来,我在国家、省、市级报刊上发表了文章3000余篇。我等文字爱好者,不敢奢望什么鸿篇巨制,著作等身,哪怕一生写过几篇有价值的东西,在人们心中留下一麟半爪,些许共鸣,也就聊以自慰了。

 

 选择年月
<2019年6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728293031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1234567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香”的记忆⊙一床蚊帐⊙父亲的口头禅⊙我爱金寨映山红⊙我的业余写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