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的记忆

  徐缓

七 IMG_9491.JPG

七501_IMG_7690.JPG

七MG_7648.JPG

  打开微信群、朋友圈里,铺天盖地的是“粽”情的问候,是各式各样的粽子,还有“粽妹妹”带你去看亚洲各国的粽子!有关粽子的来源、端午节习俗的起源,更是家喻户晓,也是不同民族过端午节的对祖先的追忆,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处处飘着美美的粽香!

  我出生在农村,在上小学三年级前都是在我那值得回忆的儿时乡村田野里“跑”大的。对于传统节日端午的记忆尤其深刻,大概是因为那时的物质相对匮乏,对于与吃有关的节日,是刻骨铭心的,特别是端午过节还与我亲爱的祖母(姥姥)的影像深深地交织在一起。

  那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还是买什么东西都需要“票”的时代,比如,买米需要粮票,卖肉需要肉票,买糖需要糖票,买布需要布票,等等。好在我家姥姥姥爷带妈妈和我们兄妹三人在乡下生活,父亲在县城工作,姥爷是种田的把式,姥姥是出了名的会“辛”(种)菜园,房前屋后都种着果树;记忆中妈妈当过“工分记录员”,也当过“民办教师”,后来进城还在小厂里干过“车床手”、纺织厂里的挡车工(也是辛劳一生)。这就意味着我们虽然生活在农村,但是生活条件和质量比真正的农村家庭要好得多。父亲时不时可以从县城带回家一些别人家孩子没有见过的东西,比如包着五颜六色、闪着金光银光糖纸的“小糖”,女孩特别羡慕的五彩斑斓的扎头发的彩带,更别说父亲可以从县城里买回来“糠麸”,这是喂猪的特殊饲料哦!这就决定了我们家每年可以喂养两头肥猪耶!

  我家那时每年养殖两头肥猪,是真正的“肥”哦!圆滚滚的那种黑毛猪,记得有一只身上带几处白点的黑花猪,我叫它“小花”,特别调皮,是个十足的“吃货”,特别贪吃。有一天,它趁着姥姥不在院子里,就偷跑进厨房(不知道它如何把厨房那个门拱开的),把头伸进装有饲料(已经烀熟)的木桶里狂吃。可笑的是,由于它把饲料吃完了,木桶变轻了,它的头被木桶拎绊卡住,怎么也甩不掉了。等我们家人发现的时候,它依然在院子里戴着“木桶头盔”,兜着圈,没命地甩啊甩。可是,它们再可爱,到年底还是要被宰杀的。那时讲究“打猪衁”,满村的人都在这一天来我家海吃一顿,虽然只是些再家常不过的猪肉炖粉条、猪杂碎、血衁豆腐,等。从杀猪、烧菜到吃喝,那个场面热闹得很,而我会在杀猪的时候就跑得很远,可是小花的叫声依然刺进我的记忆,保留到永远。

  姥姥姥爷会在田角地边种几块“糯米稻”和“小麦”,这是为了满足我们的“特殊喜好”——喜欢吃粽子和汤圆,还有面食。每到端午节前,姥姥会叫姥爷打来新鲜的粽叶,提前洗净,泡水里;头天把糯米淘洗干净、泡一泡,扎粽子的彩绳准备妥当。开始包粽子的时候,我们会围一圈,但是大多是看着姥姥娴熟地包。但见姥姥将两张粽叶叠加在手里就那么一绕,做成大酒盅、漏斗一样,把泡好的糯米放进去,再把留出的叶尾一盖,包得严严实实,然后用彩绳扎紧。(如果放红枣就用红绳,白米粽就用白绳)。我们也会忍不住学姥姥包,可是怎么有劲,也包得松松垮垮,只好作罢。烀粽子很有讲究,要一鼓作气地烀几个小时,直到熟透哦,不然的话,半生不熟,下次再怎么加热煮,都是夹心半生粽子!现在的粽子五花八门,内容丰富,甜的咸的都有,荤的素的俱全,不仅过节能吃到,而且平日里也有品牌粽子,比如五坊斋的,嘉兴的,就像中秋节的月饼,南北风味、各具特色。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里,老百姓的生活也是五彩缤纷、美美与共。

  也就像我等童年生长在60、70年代的人,还会不时地忆起童年的苦中作乐,“香”在儿时的春夏秋冬。春天里,早熟的樱桃、桑葚、刚冒红尖尖的桃子,躲不过我们的“馋嘴”;夏天里,在正中午瞄准看瓜人在瓜棚里午睡,遛进瓜地里“偷”西瓜;暑天的烈焰挡不住贪吃调皮的我们,三五成群,下到沟塘坝堰里,踏着微烫的塘水,踩泥挖藕、摘莲蓬、揪“鸡斗”(芡实);天将黑的时候,就像夜猫子一样,结伴摸到花生地里拔花生秧,那一窝窝的花生揪下来,拿到河水里使劲地洗洗就吃,常常连土腥味一起吃进肚子!秋天里,趁张奶奶去田里除草,悄无声息地爬上她家后院的枣树上,会吃饱那又脆又甜的“小灵枣”;冬天里,田野里实在找不到什么可以吃的东西,我们会把过往从地里捡拾、收获留下来的红芋、花生、晒干的菱角,甚至麦粒,放到烤火盆里“烧烤”,一家人围坐在火盆边,边吃着烫嘴的“零食”,边谈天说地,这时也是家教“课堂”、故事“讲堂”。那个“喷喷香”哦,香到现在!其实就是“香”的记忆、乡愁的延续!

 

 选择年月
<2019年6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728293031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1234567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香”的记忆⊙一床蚊帐⊙父亲的口头禅⊙我爱金寨映山红⊙我的业余写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