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孝文化 温暖一个村——舒城县汤池镇常院村弘扬孝文化见闻
陈胜 张转娣
舒城县汤池镇常院村,这是一个地处舒城西南的山区乡村,平均海拔481米,全村385户,1300多人。这个再普通不过的乡村,近年来却美名远扬,因为这个村大力倡导孝文化,用孝凝聚民心,激励人心,以孝促家庭和睦,促村里太平。走在村里,温馨、和谐的氛围感染着村里的每一个人。人们纷纷说,来到这个村,就像来到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以孝治村”氛围浓
漫步常院村,我们处处感受到孝的浓浓氛围。孝文化警句格言、弟子规、劝善歌等一幅幅宣传标语随处可见,村中设有“孝文化长廊”。村里的宣传栏上,张贴着近年来涌现的好媳妇、好婆婆、好儿女的光荣榜。在村部的正中电子显示屏上:“以孝治村,共享和谐”八个大字滚动播放。一幅幅图片,一个个故事,让全村充满着“孝与德”、“爱与善”的浓浓气氛。
该村支部书记龚巧云介绍说:“我们治村,紧紧抓住了一个‘孝’字。即:干部以身作则带头孝,广泛宣传都知孝,表彰先进鼓励孝。”在具体活动上,该村每年开展一次孝老新风“学比评”活动,对选树的孝德典型,村里大张旗鼓地把“孝星喜报”、“孝星证书”、“孝星鲜花”送到村庄、让子女感到孝敬老人的光荣,让老人感到家庭和谐的幸福,引导家庭成员学孝德典型,比赡养水平。同时,在每年重阳节期间,开展以让父母有“较好的衣食、满意的住所、基本的医疗、愉悦的心情”为主要内容的“我向老人献孝心”实践活动,引导家庭成员自觉为老人办实事、尽孝心。
在孝老爱亲上,该村干部以身作则,始终做到逢年过节慰问老人,抽点时间看望老人,尽心尽力帮助老人。龚巧云说,村干部的带动,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的孝心,融洽了干群关系,凝聚了集体的力量。
人人传颂“孝心故事”
龚巧云,33岁的常院村女支部书记,从萧县远嫁该村。说到以孝治村,村民说,龚书记为大家作出了表率。
龚巧云结婚后,本在合肥一家事业单位上班,2014年8月,她的婆婆在一次坐公交车上突然晕倒,后来,身体时好时坏。她把婆婆接到合肥居住,婆婆又不适应。龚巧云毅然辞去月薪4000多元的稳定工作,来到了小山村,日夜伺候着年迈多病的婆婆,从无一句怨言。村里人说,龚巧云真是好样的。
“在常院村,说到孝心故事,每个家庭都可以写一本书。”龚巧云说。
章孔成老伴瘫痪十多年了,长年卧床,章孔成每天精心服侍,喂吃喂喝,擦背洗澡。为了消除老伴的寂寞,经常给她讲故事、讲笑话,天气好的时候,用轮椅推着他到外面散步。看着老伴红晕晕的脸庞,章孔成欣慰地说,只要她身体好,我就宽慰了。
董秀华老太太今年85岁了,身体硬朗,平时还到山头上干点农活。她说,我的好心情、好身体都是子女们孝心换来的。原来十多年前,董秀华老伴去世,当时老太太心情非常沮丧,一度患有轻度抑郁,在此时,她的三个孩子轮流回来陪伴,直到老人走出阴影。后来,几个孩子形成惯例,每年安排一个人陪伴老人身边。现在,老人身体越来越好,精气神倍儿棒。
龚巧云说,我们正着手编制一本全村孝心故事的小册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把每个人的孝心故事写进去,作为大家的学习读本,让知孝、尽孝、人人争当孝子成为全村的风尚。
情怀孝心笑满村
常院村在“以孝治村”的理念下,这几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该村80多岁的村民杨林春老人说,这几年村里变化最大的不仅是村貌变化大,关键是村里和谐了。新媳妇进村,第一课就是要孝敬公公婆婆,拿婆婆当亲娘看,否则,就会被村里人看不起,也评不上“好媳妇”。
今年三月份,该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活动,有村民自编自演,这样唱道:传统孝道今飞扬,常院起了大变化;你尽孝来我尽孝,老人开怀笑哈哈;赡养老人是本份,好言好语村人夸;物质生活全保障,精神生活最充实;全村老少好和谐,心里舒坦身更佳;这样的好日子,过呀过不够,以孝治村开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