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詹求锋像是着了魔一样,整天埋头思考、反复实验,寻找破解难题的“钥匙”。终于,他和工友通过改良产品加工的步骤、方法,一举攻克了技术难关,将导轨条成品率从10%提升到了95%,完全满足了研究所的需求。这一切,詹求锋只花了10天时间。得到研究所的肯定,他格外高兴,“我想到自己加工后的产品,可以为国家作点贡献,我感到自己为之辛勤努力的工作的价值。”
他说成绩只属于过去,
不停钻研才能做一名“好工匠”
2014年10月,詹求锋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在他的主导下,工作室成了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攻关站”、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孵化器”。围绕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开展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等,解决了实际生产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难题,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前几年,江淮永达为进一步提高人工效率,需要对车间的自动化滚齿机设备的机械手路径进行调整设计。这项改造如果找“外援”来完成,需要6万多元的花费。詹求锋主动接下这项任务,他和工作室成员耗时6个多小时站在设备前手工抄写程序,然后把程序时刻带在身边,一有空就一段一段分析,并反复进行测试,用了半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机械手路径的设计,并顺利应用到生产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据了解,目前詹求锋劳模创新工作室共拥有专利10项,累计为江淮永达创造产值达200多万元。
荣誉伴随着成就而来,在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近年来着力营造尊崇工匠精神的浓厚氛围下,詹求锋被区里推举一次次走上了领奖台,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并且成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头顶全国劳动模范、安徽省劳动模范、六安市劳动模范、六安市首席技师等“光环”,尽管集这么多荣誉于一身,詹求锋却始终不改本色,他每天仍然活跃在车间生产、技术革新的第一线。冰冷的数控机床对他而言,是施展才华、展现价值的平台,更是诠释工匠的职责与担当舞台。“成绩只属于过去!我始终是一名车间工人,如今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就必须不停钻研、不断进步,只有这样,才能做一名好工匠,才能让人生更加出彩。”詹求锋的言语朴实而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