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储勇 通讯员 王康奇
位于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六安江淮永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电动工具零部件、汽车零部件、纺织机械零部件及各类齿轮泵、减速器为主体的精密机械制造企业,在该公司的1号车间里,有一间以职工的名字命名的工作室——“詹求锋劳模创新工作室”。詹求锋是谁?为什么要以他的名字来命名工作室?
从“门外汉”到数控操作能手,
他仅用了一年多时间
44岁的詹求锋是江淮永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数控班班长。在接触数控机床之前,他曾经在上海打工,也在六安做过“的哥”。也许是出于对职业的迷茫,或许更多的是机缘的巧合,2003年,他进入江淮永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成为了一名数控车工。
尽管对数控机床操作一窍不通,但性格沉稳、热爱学习且天生动手能力强的詹求锋,很快热爱上这份工作。从没接触过数控设备,完全没有编程经验的他,一边请教公司里的老师傅,一边借来书籍开始学习,他一个指令一个指令琢磨,一天没弄明白,就两天、三天……直到学懂弄通为止。
对数控机床操作近乎“痴迷”的詹求锋进步很快,渐渐地,他遇到的问题连公司的老师傅也解答不了了,他便到合肥的书店自费购买专业书籍。白天上班没时间看,晚上下班吃完饭后就抱起书本“啃”。詹求锋说,因为底子薄,有时经常会为一个指令或者一段程序摸索到深夜。“几乎天天都要熬夜,那时人年轻、精力足,就恨自己读书时学得太少了。”
詹求锋的性格憨厚、腼腆,但为了模拟数控机床程序,尽快提高操作技能,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没有闲钱购置电脑的他,还是厚着脸皮跑到亲戚家借来了电脑,然后一遍又一遍地尝试运行自己编写的程序。功夫不负有心人,仅用一年多的时间,他从一个对数控机床一无所知的“门外汉”,完美蜕变为车间里数一数二的操作能手,并被提拔为数控班班长。
凭着“不服输”的韧劲,
导轨条成品率从10%提升至95%
成为数控班班长的詹求锋,开始担负公司的新品试制工作,这项工作对于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新品试制技术、质量要求都非常严格,对操作者的技能水平、创新思维都是极大的考验。面对接到的一次次新品试制任务,性格要强的詹求锋,凭着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韧劲,每次都是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
2016年底,詹求锋接到一项紧急任务:一家军工研究所需要一批导轨条,产品技术要求可以用“极高”来形容。之前与该研究所合作的公司成品率只有10%,研究所希望江淮永达能在短时间内实现技术突破。揽下这个“硬骨头”,詹求锋丝毫不敢懈怠,他把自己“钉”在车间里,很快拿出来了第一批样品,但是经检测,成品率远远没有达到研究所的要求。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