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包鼓起来 生活美起来——建国七十年全市农民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
张杰 本报记者 齐盈娣
“年轻的时候,我和爱人要养育3个孩子,那时候收入低条件差,爱人因为我一时冲动买了一块手表跟我吵了好几天,非要我把手表退回去。后来孩子们长大了挣钱了,收入水平也提高了,再去花钱就没那么心疼了。”年近八旬的胡大爷回忆起这么多年的生活和收入变化,很是感慨,尤其今年是建国七十周年,胡大爷经常会与老朋友们谈起这些年的变化,大家聊的最多的就是经济收入的增长。
建国七十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各方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六安调查队的住户调查资料显示,过去的七十年,全市农民收入在曲折中快速增长,从1949年到2018年,农民人均收入从34元增长至11959元,增长351倍,先后跨越百元、千元、万元三大关口,实现跨越式增长。
收入实现快增长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农民人均年收入只有34元,随着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和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农业建设,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与发展,农民收入有所增加,1957年农民人均年收入64元,年均增长8.2%,农民开始有吃、有穿,生活明显好转。
“我是六十年代初出生的,小时候过年的时候可以比哥哥姐姐们多吃两块肉,那时候家里很穷,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肉。”今年56岁的胡德云说自己比较幸运,没有在家里极度贫困的时候出生,到了上学的年纪父母还拿钱让她读书。“后来姐姐们嫁人了,大哥当了学徒,家里负担轻了很多,妈妈逢年过节也会给我买新衣服,经济条件好些了。”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统计显示,到了1999年,农民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97元提高到1799元,增长了18.5倍,实现年均增长14.9%,跨过百元、千元两大关口,农民收入大幅提高,部分农民有了积蓄。而在随后的2000-2006年,受撤地建市初期经济基础相对薄弱、非典疫情、洪水灾害等影响,我市农民收入进入“波动期”。在接下来的十多年,我市认真落实中央惠农强农、多予少取、精准扶贫等各项政策,进一步夯实农民增收的基础,全市农民收入增长驶入快车道,农民收入增速连续多年超过GDP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速,从2015年的9197元增长到2018年的11959元,实现年均增长9.1%,其中2017年农民收入首次跨过万元大关。
增收途径大拓宽
改革开放后,农民收入已不再单纯依靠农业生产,外出打工、经商等也成为农民收入重要来源,这种多元化收入结构确保了收入稳定性、抗风险性,为农民持续增收奔小康创造了有利条件。
家住裕安区徐集镇的吴福兰与丈夫和女儿女婿一起生活,她的丈夫和女婿外出打工,她则帮着女儿带孩子,为了增加收入,女儿开了个小网店,带孩子之余还能挣点钱。“我们家的田地不多,以前经济来源就是靠种地,后来孩子爸和女婿出去打工了,家庭收入明显增加了,女儿的网店生意也还可以,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对于现在的生活,吴福兰很满足。
统计显示,建国七十年以来,我市农民收入呈现出工资性收入占比稳步攀升、家庭经营性收入主导地位逐步弱化、财产性收入逐年上涨等特点。此外,转移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补充。改革开放后,农业税全面取消等各项惠农强农政策实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完善,农民医保、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水平大幅提高等,促使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2018年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达到3242元。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