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舒 尔明
伟大的五四运动奏出了救亡图存与启蒙求新的时代交响曲,当时的皖西可说是这部交响曲中的一段重要音符。
五四时期,风起风涌,英杰辈出,灿若星汉。立于时代潮头的皖西革命志士,也是五四明星中耀眼的一簇。当陈独秀高扬科学和民主的大旗之时,他的老友高一涵、高语罕、刘希平等皖西志士立即响应,以报刊和学校为主要阵地,积极开展“启封建之蒙”的新文化运动,发出革命运动的先声。
1915年《新青年》创刊后,高一涵、高语罕很快成为该刊的主要撰稿人。高一涵还与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人分别合办《晨报》、《每周评论》、《现代评伦》、《努力》周刊,并且是《新青年》的主要编辑之一。在芜湖任教的高语罕先后主持或指导开办《皖江新潮》、《芜湖学生会》旬刊、《芜湖》半月刊等,并编写《白话书信》百余篇介绍新知识新思想。在安庆,朱蕴山、刘希平和宋竹荪(舒城人)、沈子修(霍山人)等创办了《评议报》;寿县籍国民党人管鹏、管曙东创办《民治报》;柏文蔚、袁家声创办《新建设》日报。这些报刊宣传了三民主义和社会主义,推动了全省新文化运动和教育改革运动的深入发展。
刘希平、高语罕等人主张学校社会化、校务民主化,把改革教育作为改造社会、改造国民性的入手。他们主持省立五中校务时,大力推行白话文教学,传播新文化新道德新思想,实行男女同校、受同等教育。1917年,他们在五中创办全省第一个学生自治会,接着又募捐开办平民学校(俗称工人夜校)、商业夜校和半工半读的工读学校,并联络王肖山(六安人)、王仁峰(舒城人)、时绍武(寿县人)等进步名师义务授课,培养了大批革命青年。
1918年,皖西籍教育界人士刘希平、高语罕与朱蕴山、沈子修、桂月峰等人共议在六安筹建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简称三农)。次年秋,三农正式开学,实施教育改革,废除封建教规,实行师生平等,成立教职工联合会和学生自治会,传授新思想新文化。三农还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成立爱国剧社上街演文明新戏,并在城内开办夜校,招收工人、职员和失学青年入学,宣传革命,从而为皖西新文化运动阵营注入一支新生力量。
省立五中和三农的教育改革带动了皖西和全省的教育改革,促进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在皖西的深入开展,为皖西青年积极响应五四爱国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北京的陈独秀、高一涵、张树侯(寿县人)等与在省内的皖西志士联系密切,五四运动的消息很快传到皖西。
1919年5月7日至9日,霍邱、六安、寿县等地的青年学生、工人、市民闻风而动,纷纷走上街头,一边游行,一边高呼口号,同时在大街小巷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并且致电北京学生,誓为后盾。六安学生,三五人一组,在街头巷尾、茶楼饭店介绍北京学生运动情况。在学生罢课、工人罢工的推动下,霍邱城商人罢市3天。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的霍山籍学生储承之、汪与之,参加五四示威游行之后,被李大钊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派往上海进行宣传活动,在日租界被日本军警枪杀。6月,消息传回家乡,激起了霍山全县人民的极大愤慨,迅速在城关召开追悼大会。大会由一高校长黄楚三、教师洪白常等人主持,宣读了以反帝爱国为主要内容的悼词,发表了声援五四运动的宣言。会后,近千人列队上街游行。
紧接着,各地学生会纷纷成立,领导学生把反帝爱国的口号变成抵制仇货的实际行动。霍邱县全县学生联合会和教职工联合会成立后,立即组织师生一面广泛深入地开展反帝爱国宣传,一面到各商店进行日货登记,禁止进货、出售。六安在三农的倡导下,成立全县学生联合会,学生们首先将自己用的日货,全部集中到老衙门台子,当众焚毁。学联还组织了“仇货纠察队”,到各商店搜查登记日货,禁止买卖。寿县绅、商、学各界于5月下旬联合发出通电,表达了“青岛不还,不用日货”的决心,并将查出城内各商店隐匿的日货集中烧毁。
舒城留日学生陶环中在五四运动爆发后毅然回国,发动全县中小学校声援北京学生。该县学生联合会组成“十人检查团”,沿水旱两路逐船逐店检查日货,数百学生、工人、市民将受县知事和商会保护的奸商从上海购进的一批日货全部抛进河里。
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皖西的先进知识分子在斗争中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成为积极的传播者。
1920年初,六安三农教师朱蕴山、桂月峰和学生会会长翟其善等组建了“中国革命小组”,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同年,霍山燕溪小学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一面学习革命理论,一面讨论如何推翻封建军阀统治和打倒帝国主义问题,并向贫苦农民讲解救国救民的道理。
在芜湖读书的寿县青年曹蕴真、曹渊、薛卓汉、方英等人,“鉴于社会日趋险恶,改造事业刻不容缓”,遂发起组织“马克思学术研究会”,并成立“爱社”,主张将来从事农村工作。在省教育界服务的霍山人洪世奇,以马克思列宁的学说教育青年,并派其侄儿洪实和省学生联合会会长舒传贤一道,回乡宣传马列主义。在他们的推动下,霍山教育界进步人士在县劝学所、第一高小、第四高小、女子高小等校讲解马列著作,“把马克思学说列宁小史编入正课”。
五四运动后,六安三农的师生不断从外地获得马克思主义书籍和《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刊物,争相阅读。1921年以后,三农国文教师钱杏村(阿英)在课堂上宣讲苏俄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讲解列宁、高尔基、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的作品,要求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积极投身革命。在此期间,有识之士开设进步书店,开办“改良私塾”,推动教育改革,经销进步书刊,传播新知识新思想。同时,在北京、上海、武汉、芜湖、安庆等地的皖西籍进步知识分子,不断向家乡传回各种进步书刊,使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和宣传活动逐步深入地开展起来。
由于马克思主义在皖西迅速广泛的传播,皖西地区的革命形势发展很快。五四运动后,皖西地区陆续掀起声援六二学潮、反贿选、驱逐反动县知事、罢斥反动校长、声援二七大罢工、维护土地永佃权等一系列反帝反封建斗争,造就了一大批革命骨干。这样,就给中国共产党皖西地方组织的创建,不仅奠定了思想基础,也提供了干部条件。1922年皖西就有了党的组织,从此,皖西人民的革命斗争步入了新的历程。
划时代的五四运动,为皖西成为著名的革命老区,奠定了坚定的思想、组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