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禄
我身边有许多人。或是认识十年之久的老同学,或是面熟的早点店阿姨,或是周围的亲朋好友,他们都在各自的人生轨道上徐徐前行。那轨道仿佛一眼就能望到尽头,再无波澜。
两年前我曾在日志中问自己,未来的我是否会跳出早先给自己画的圆圈?如今我依然给不了这个答案。可能等我跳出现有轨迹后,或是沿着它走了很远以后,才能知道我究竟选择了什么。
从高中起我就一直都有明确的目标:上大学,考研,读博,然后当一个大学老师。久而久之,这些目标就像一个个栏杆一样,我知道我是必须要跨过去的,跨过去才是我的人生。
我安然地走着这样的轨道,甚至比别人更早地就能看到自己的未来,稳妥且安心,却也少了对未来的期待和热情。可能对于我来说,未来并非不可期,而是无可期,所以我更多的是追求现在的过程。
大三前我认为这是好事,考研时认为这是坏事,如今我却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态度了。这两年充满着变数,尤其是关于未来,每个阶段我都会有新的想法产生。
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节点。改变轨迹也不过是某一刻往另一个方向抬脚、落下,再抬首便是新的尽头。然而,改变是个中性词,你无法确定究竟哪条轨迹才是对的。年龄越大,限制和代价就越多,改变也越困难。也许正因如此,人们在抱怨现有的生活时,又抗拒着改变,因为每个人的承受能力都是不同的。
也有更多的人根本不会去想什么人生或是改变之类的问题,什么都不想,该做什么就做什么,生活就这样过着。我觉得这样也挺好,简单明了,思虑不多。曾有个“简单明了”的朋友问我思考这些的意义在哪,会变美么,会变富么,会让明天的考试消失么?我答不上来。
但我并不会停止思考,对我来说思考本身就是意义。改变或是不改变,都是我思考后的结果,并非浪费时间。写这篇文章也是思考的一个过程,我把它记录了下来,可能给不了任何人启示。但至少多年后再回首,我能看到一个年轻人,曾经坐在电脑前思考人生的身影。
其实写到这里,答案我已经有了。
我的未来,一如既往地清晰可见,我也不会往另一个方向抬脚、落下。然而,我却在思考中找到了可以期待的事物,哪怕只是一点一滴,我知道我的未来是可期的。
如此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