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妹”双手垒起幸福家

  本报记者 谢菊莲

  从贵州省松桃县盘石镇下标山村,到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相距1000多公里。因为爱情,贵州姑娘王新云从一个小山村辗转来到了另一座穷山村。20年来,饱受贫穷、颠沛流离以及思乡苦楚,她以坚强的意志,用勤劳的双手,改写了汪家的贫困历史,绣出了自己的美丽人生。

  王新云至今记得随丈夫汪达安第一次来婆家时的场景:那是20多年前一个寒冬腊月的傍晚,零下好几度,辗转十几个小时的车程,再换乘三轮车,浑身冻得发抖,却要卷起裤管下河蹚水。婆家的两间土房子在河的对岸;第一次来婆家晚上没地方住,只能和婆婆挤在一张床上,公公睡在牛栏上方堆放农具的隔板间,汪达安则借宿同村堂弟家……

  汪达安家在大湾村张湾组是出了名的贫困户,公公汪能梗无劳动能力,上面两个姐姐已出嫁,家里除了婆婆种点田地菜园维持度日,无任何家庭收入,多少年来一大家子挤在两间破旧的土房子里艰难度日。

  1997年,在上海一家圆珠笔厂上班的王新云遇到了在同座城市打工的金寨小伙汪达安,汪达安的朴实善良俘获了年轻姑娘的芳心。

  留着一头齐耳短发,圆溜溜的黑眼珠,一副小巧玲珑的身板,干起事情来麻溜快,这是王新云在大湾村村民眼中的样子。就是这样一位颇有灵气的小女子,15岁时就因为家境贫困辍学外出打工,想着要走出深山,改变自己的命运。王新云是家中的幺妹,上面有3个哥哥,父母身体不好。那些年,长她两岁的小哥哥王新玉正读高中,靠着王新云打工寄回来的工资,才得以读完大学。

  王新云没想到,从小梦想着走出深山的她,就这样又走进了另一座深山。

  爱情的魔力让王新云早已超越了对贫困的恐惧。没有礼金,没办婚礼,两人就这样走到了一起。2000年,女儿汪倩出生。丈夫一个人打工要养活一家,常常四处借钱度日。因为贫困,女儿刚满月时第一针疫苗至今没有接种。

  最艰难的岁月,为了努力攒钱,王新云连着6年没有回娘家,连父亲去世也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在圆珠笔厂上班,她干活的速度比人家快,月底工资发放,她拿的比人家多。汪达安在她的感染和激励下,干活也比以前卖力,每月工资除了寄一部分回家给老人孩子花销,全部交给王新云。几年下来,还清了之前欠下的外债,竟然还有了点节余。2007年,王新云和汪达安回老家盖了3间平顶房,过年回家总算有了容身之地。

  2008年儿子出生。为了陪伴两个孩子上学,王新云正式归家。她闲不下来,喂鸡养鸭、种地收稻,上山捡柴做饭,照顾两位老人和孩子,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汪达安则去浙江找了一份机修工的工作,一年只能回来一两趟,里里外外,全靠王新云一个人打理。闲时,她去附近新开的农家乐老檀主山庄帮忙洗盘子,秋天,她则当起了导游,带领游客去附近的风景区游玩,一趟下来也能挣个200元。2016年,用打工存下来的钱加上向亲戚朋友借来的,又加盖了二三层。 (下转三版)

 选择年月
<2019年5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930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12
3456789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外来妹”双手垒起幸福家⊙富民温泉涌出山窝窝⊙前4月全市全社会用电量保持较快增长 ⊙市委督查办督导人民网省市委书记留言办理情况——多数问题能及时到位整改⊙孙云飞在金寨霍山调研时强调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加快推进老区绿色振兴⊙叶露中在调研城区文庙项目建设时强调全力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我市落实农民工工资支付激励和惩戒制度25家施工企业上“红榜” 5家欠薪企业被黄牌警示⊙我市严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总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