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给残疾孩子‘送教上门’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但特殊教育工作不能等,否则可能给孩子留下一辈子的遗憾。‘送教上门’就是为了让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享受教育公平。”近年来,市特教中心校积极探索,勇于担当,为“折翼天使”插上翱翔的翅膀。
市特教中心校研究汇编了专门适用于“送教上门”的校本教材,为“送教上门”工作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专业保障。学校自2015年秋学期开始,首先对金安、裕安两区残联提供的名册中未入学适龄残疾(听力、智力、肢体)儿童进行入户登记排查,然后对初步确定为符合“送教上门”条件的残疾儿童开展“送教上门”活动。
“送教上门”活动由学校领导班子带头,全校教职员工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休息时间,分四组同时进行,每位送教老师送教前精心准备,寻找最适合孩子的教育和康复方案。从康复到语言,从音乐到美工,老师们尽最大努力满足孩子们对世界的好奇,对知识的渴望,为因身体等原因未能到校接受教育的残疾儿童,送去知识和康复技能。每次送教安排3-4名教师及辅助人员,可按周、月、季度进行安排,一般每月2次。原则上送教上门教育的年龄段为7-16周岁,跨度为9年,根据不同对象可适当延长一至两年。同时,实行一生一档,对学生基本情况、学生发展评价、教学过程、方案调整、训练记录等资料列入档案,并妥善保管。
缺少专业的送教队伍,特别是缺少医教结合的志愿者队伍,依然是“送教上门”面临的最大难题。市及各县区送教队伍基本都是特教中心(学校)老师,这些老师的长处在于教授知识,或是给孩子培训一定的生活、劳动技能,但重度及多重残疾孩子最需要的,其实是专业康复治疗和训练。他们希望更多地考虑送教对象在医疗康复方面的实际需求,动员专业医学与康复人员积极参与送教活动,给孩子提供知识和健康的双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