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圣卫 本报记者 黄雪彦
转水湾村张大娘挥舞着锄头在香椿地里中耕松土,去除地里的杂草。“还有一个星期,今年的二椿又可采摘上市,经常把地里的杂草锄一锄,这样香椿才生长快、产量高。”张大娘向我们介绍,今年她家红油香椿头椿卖了近6000元,加上二椿上市,今年卖香椿收入可达上万元,目前,香椿种植已成为她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
漫山遍野红彤彤的香椿芽,带火了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了乡村旅游。近年来,舒城县阙店乡针对人均耕地少、种植效益低的实际,大力发展香椿产业,探索三产融合,创新消费扶贫,实践以“椿”为媒,协调推进绿色发展的生态脱贫之路。
初步尝试 香椿助扶贫
“转水湾等村有种植香椿的传统,家家户户屋前屋后,但凡有块空地,都种上了香椿。”阙店乡党委书记黄政介绍说,阙店乡种植的红油香椿,属椿树中上好的品种,以前一家一户零散种植,面积小、不成规模,到了香椿采摘的时节,种植户既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香椿的长势很好、获丰收,担忧的是香椿的价格低、难得卖。
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产业扶贫,2015年以来,阙店乡党委政府在小小的香椿芽上打起了主意,做足了功课,开始大力发展香椿产业。要想种植户热情高,必须保证他们的香椿“卖得了、卖得好”。为此,该乡成立香椿种植专业合作社,把种植户组织起来,积极联系对接合肥、六安等地的批发市场和超市。当年,该乡转水湾村大部分种植户一年户均增收达2000元以上,群众种植积极性高涨,成功带动了该村近50%的贫困户种植香椿,香椿产业助力扶贫初见成效。
融合发展 探索新路径
随着香椿产业的发展,知名度、影响力不断提升,转水湾村在省委编办定点帮扶下,围绕香椿产业转变一家一户粗放式经营模式,发展香椿种植基地3000多亩,辐射带动周边5个村种植香椿2000多亩。成功申报香椿有机农产品认证,注册“阙红”商标,进行香椿产品深加工,积极研发“阙红”香椿酱、香椿榨菜等深加工产品,通过产超(市)对接、电商销售等渠道,拓宽营销市场。同时,打造香椿观光采摘基地和香椿农家乐、乡村民宿,建立了500亩香椿产业核心基地,配套建设3500平方米集农家乐、住宿、会议于一体的旅游体验设施,发展乡村旅游,走出一条一产种植、二产加工、三产乡村旅游为一体融合发展的脱贫致富新路径。
2018年,该村香椿种植户均较上年增收2000元以上,其中12户收入超过1万元,新鲜的香椿头,年产量达到200多吨,“阙红”香椿酱年销售量达50万瓶以上,香椿产业不仅富了一方百姓,同时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消费扶贫 实现新突破
100余斤转水湾红油香椿等农产品搭乘“转水湾-省行政中心”扶贫班车,到达省行政中心1号楼北门停车场,一场由省政协牵头的“扶贫集市”在省政协机关搭台开卖。与普通集市不同的是,这里的产品全都来自舒城县的贫困户。
省委编办驻转水湾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江万永和同事们发现,农村有很多农产品因为没有市场卖不上价,于是他们搭建桥梁,发起“扶贫班车”,定期组织贫困户到机关开展扶贫集市,在平时,还建有农产品销售扶贫群,在群里发布农产品信息,方便消费者和农户供需对接。香椿、大蒜,手工制作的豆腐、山上放养的黑毛猪肉等新鲜农产品受到机关工作人员的广泛欢迎,大家踊跃购买,支持扶贫工作。过去都是小商小贩收购农产品价格便宜,而城里人购买的又是零售价格,价格高且不新鲜。“扶贫班车”让网上热议的“香椿自由”在转水湾轻松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