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3日5/8    
 
当时父母念 今日尔应知

  我的母亲

  王明军

五的517.JPG

五的2897.JPG

五的6519.JPG

五的6666.jpg

  母亲一生磨难坎坷,幸遇许多贵人相助。七岁那年走失,幸被史家干外公碰到后收养,两年后被干外公苦苦找寻送回了老家。村里人一直喊母亲史经秀,其实母亲姓潘,直到办身份证时才改了姓名。身份证上的名字除了亲戚,没多少人知道。

  十岁的母亲,在姚李小学升上了二年级,可开学了,母亲硬是磨磨蹭蹭地不愿去上学,史老师找到了家里,问外公:“史经秀这丫头,这学期怎么不去上学啊,有什么困难吗?”“我不清楚啊,等会问问她咋回事。”外公是村长,整天忙村里事,也不知啥个情况,史老师这么一问,外公也就顺便那么一答。史老师是干外公的三堂弟,母亲管他叫三叔,早年在姚李中心小教书,也是大家所熟知的史红雨老师父亲。听母亲说,她与父亲是娃娃亲,六岁就订的,同在中心小读书。娃娃亲的事,同村的同学都知道,每天在学校里一见到两人,便叫某某小媳妇,搞得班里同学都知道,这叫母亲很难为情和害羞,便不愿意再上学了。史老师陆陆续续也来找过几次,可母亲就是不愿意去,外公那时孩子多,说二丫头不上就不上,也顾不上许多了。母亲排行老二,一哥一姐一弟四个妹妹,不过那时还没四个妹妹。荒年,温饱都是问题,能读书已算奢侈了。

  十八岁那年,母亲与父亲结婚了。二十岁便生了一场大病,需要把左胃切除。幸好那年南京军区总医院驻金寨有个医疗小分队,医疗队里有个内科医生苏主任,是母亲一辈子感恩的人。

  当母亲被推上了手术车,无助地仰望着病房上方那裹着红布的大梁,想着未来,滴下清泪两行。“小妹妹,不要怕哟,一些些工夫就好了。”四十多岁军医苏主任用带有磁性的话语,来平复着母亲因手术而害怕的心。父亲不大爱说话,木讷地站在床边。“小伙子,我打麻醉时,可能有点痛,帮你媳妇扶着点。”苏主任对着父亲说,“嗯,我会扶着她的。”父亲望着苏主任,又望了望母亲,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滚滴下来。“小伙子,你媳妇倒不怎么害怕,你咋汗滴如雨下。”“热,这屋里热。”父亲从未经历过开刀,也未见过,心里特别的紧张,这早春天他紧张得汗如雨下。手术很成功,在苏主任精心的治疗下,母亲恢复的很快。为感激致谢苏主任,在来年春天复查时,母亲从姚李的家里带来两只老母鸡和一些鸡蛋,送给苏主任。苏主任推搡着不收,快回时对着父亲说:“小史身体开刀没多久,老母鸡带回去给她多补补,蛋呢我留着煮给病员吃。小王,听你媳妇说你爱喝酒,我营房里还有两瓶茅台,你走时带回去,放在那里我又不喝。”父亲爱喝酒,当然知道那茅台酒的珍贵,在农村里一年的收入,恐怕也不够这一瓶酒的,哪里敢要。临走时,苏主任还送了两条羊毛围巾给父亲,把酒也硬塞进母亲的挎篮里。母亲眼泪婆娑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苏主任。后来医疗队回南京了,就再也没见到苏主任。

  茅台酒在家中公柜里存放了许多年,直到我已七八岁了,父亲才在一次来贵客时打开,我也用筷子蘸了蘸,尝了尝。打小,就继承了父亲喝酒的习惯。望着那瓷白的瓶,清亮亮的酒,扯着丝,线串似的落入酒杯里。父亲端起酒杯炫耀着同来客叙说酒的来历,感恩那远在南京的苏主任,酒,被一饮而净。两条围巾也被母亲珍藏在箱底许多年,直到我上初中了,母亲才舍得拿出来给我用,千叮嘱万嘱咐别弄坏了。

  生活对母亲来说,并没有一帆风顺。由于体弱,还伴有偏头痛,长期的吃药,母亲的第一个孩子,是个先天性痴呆儿,也就是我的哥哥。医生说这孩子别要了,顶多活八个月。母亲说,第一个孩子,身上掉下的一块肉,哪能说不要就不要。父亲和母亲从医院带回了哥哥,小心翼翼地侍候着。一晃八个月过去了,十年过去了,二十年也过去了,直到二十五年的那个冬天,也是我结婚的头一年,哥哥走失,溺水去了天堂。哥哥虽只有五岁的智力,语言模糊,可他生活基本上能自理,也不讨人闲,憨憨的一个人。在哥哥三岁那年,我来到了这个世上,后来小妹小弟也相继出生,我们都很健康。

  生活的磨难还在继续,在我刚上初中的那年,父亲发生了车祸。刚刚有起色的日子又被泼上了冰冷的水。车祸使父亲躺在病床上七天七夜才醒过来,母亲早已没有了眼泪。母亲用她羸弱的肩膀撑起了这个家,她拼命地养着母猪,卖猪仔赚钱。稻田中,谷场上,菜园和厨房里处处是母亲瘦弱的身影。上天保佑,一年后父亲病好,又可以上班了。父亲是一名粮站编外人员,由于脾气耿直,酒后对不平的事,总是愤愤不平,多年来一直也未编进体制内。父亲还是个领养儿,青年时当兵,上海钢厂招工,父亲都填好了报名表,可硬是被当队长的爷爷全都给撕了,从此父亲嗜好上了酒,用酒来麻醉人生的不如意。父亲老家在河南,那些年无人走动,这边就他一人。母亲包容了父亲爱喝酒的嗜好,直到今日。

  生活的苦,不能颓废地躺着,需要站起来干。父亲在粮站上班,田里的农活都是母亲在干,爷爷也只是象征性地偶尔搭把手。每次忙完所有的农活及家中琐事时,偏头痛又找上了母亲,唉哟……唉哟……被病痛折磨得苦苦呻吟着,可小时候的我们也很无助。

  终于熬到我们成家立业了,母亲也已满手老茧,双鬓斑白,年近古稀。我们兄妹总是想方设法给父母装上空调,买上液晶电视、冰箱,可他们依旧不舍得用,就连买的衣服鞋子也依旧存放着。母亲用一生在劳动,把成果无私地奉献给了儿孙,可我们拿什么来奉献给母亲呢,写一篇文字,记录母亲的大半生,感恩母亲,祝她母亲节开心!余生快乐!

  报答

  黄圣凤

  母亲从来不给我喷洒农药,从来不培育仇恨。

  母亲不知道可不可以喷洒蔗糖和蜂蜜,要是可以的话,她一定会让我变得更甜。母亲教育我见人打招呼,要主动说话,多对人微笑,要多发现人身上的优点。

  即使是臭虫,也有益人的一面,忘记臭,记住香。

  所以我身上没有污染,我是一棵绿色、环保、无公害的蔬菜。奔赴人家的餐桌,给人货真价实的营养。决不损坏别人的胃,也不损害人家的心肝肠肺,母亲教会我做一棵有益于人民的蔬菜。

  我是素的,不是鸡鱼肉蛋,不起火,不生痰,素补天下。

  我不是反季节的,我顺应天、顺应地、顺应自然。子时必须睡觉,黎明即起,追随阳光,像葵花一样追着太阳,爱着温暖的东西,爱着人间正义。

  我痴迷地恋着月亮,是一颗追月的星星,小小的,闪着萤火之光。

  我是一粒平凡的种子,追随春风春雨,该发芽时发芽,该开花时开花,该结果时结果。至于造物主让我开什么颜色的话,结什么形状的果,那是天意,我从不发言。顺天应人是本分,我母亲遗传给我的基因里就有。

  人不可以有毒,但可以有色。五毒不可染,七彩皆可亲。用赤橙黄绿青蓝紫充装自己,充装有益于别人的色彩。不张扬,不炫目,也不灰暗。

  母亲一生贫困,但她的善良和爱从不贫困,母亲一直叮嘱我,不管谁家遇到沟沟坎坎,能帮就帮一把,她的古道热肠感染着亲人,感染着左邻右舍。她用自己的言行给众人以最好的示范,她让我们自小就懂得爱和尊重,并且在人生的道路上一直践行。

  母亲喜欢清澈的水,所以她很少在小河沿洗菜,她宁愿走到很远的地方,巴巴地费很大的劲从深井里拔水,也不在出门就有的小池塘里舀水做饭。母亲说不好“污染”两个字,但她本能地用最清澈的井水洗洗涮涮,清洗自己,洁身自好,并告诫子女坚守一颗温良本分的心。

  当母亲节来临的时候,想到母亲给我充装的内涵,深深感恩。

  感恩母亲,感恩风清月白,感恩正能量。

  永远以一颗明媚之心走在人生的旅途上,所有停在头顶上的乌云雾霾,轻轻拂开。这是母亲最希望看到的,这是母亲的教诲。

  永远走在善良的路上,这才是告慰,才是报答!

  母亲在遥远的天国,俯视人间,款款一笑,微微颔首。

  忙碌着的母亲

  陆秀红

  母亲是个农民,不识字,和父亲一直守着自家的稻田和旱地,养活了我和妹妹,直到我们长大成家。

  母亲也有种田之外的本领,主要是烧得一手乡下人爱吃的好菜。逢年过节,家里来了一大桌亲戚,母亲在厨房不慌不忙,洗菜切菜配菜烹炒,忙得井井有条。我往往仅是搭把手,坐在锅洞前添柴禾。不用多长时间,碟子装的,锅子盛的,就能上满一桌子。婶子们感叹,说母亲真是一副快手,让她们做,怎么也弄不了这么麻溜。很多时候,婶子家里来了客人,也请母亲去当大厨“救急”。

  母亲还有一手别样的好厨艺,那就是烧“十大海”。这一带乡下人红白喜事,招待亲朋们的宴席用“十大海”,已成为传统。十个菜,有粉丝、扣肉、豆腐、丸子、精肉片、腊鹅、毛鱼等,自家或乡邻喂的牲口,配上菜园种的蔬菜,炒好后都用大海碗装着,拿菜盘托着一碗碗端上桌。我小时候,母亲就为庄里人家烧。记得一户姓卢的人家孩子抓周,请了母亲。如今这孩子也有了孩子,一系列的喝酒喜宴,请的还是母亲。

  母亲年纪大了,六十多了,我们劝母亲,烧“十大海”颠来颠去腰酸背疼,歇歇吧。况且,现在生活好了,十大海碗之外,还要配上几个锅子几个碟子。然而,一些即使在城里买房子的人家,认为城里的大酒店比不上农村土菜“十大海”有人情味,他们还是热衷回老家办乡下的土菜酒席。年轻人会烧这个不多,村里村外的人家有喜酒来邀请,母亲推辞不掉,依旧去忙活。一般喜事,至少要两天,遇到结婚那样大活儿,起早带晚得用三天。忙完了,象征性地收个一两百元,比专业上门的二三十元一桌便宜多了。而在亲戚邻居家,是不收“辛苦费”的,主家过意不去,就给一条普通的香烟答谢。

  母亲一年到头,似乎总也闲不下来,田地的主活干完了还有副差。过了播种或收割农忙时节,母亲会想着法子喂一些家禽。家里有公鸡和母鸡,老母鸡下了蛋,发现要抱窝的苗头,母亲就把鸡蛋集中在一个箩筐鸡窝里,让老母鸡天天蹲在上面。母亲时不时翻翻蛋看看,约摸着什么时候小鸡出壳。家里还喂了鸭和鹅,苗子多是从集上的孵坊买回来的。

  散养牲口早放晚关,中间要喂,挺劳神。母亲却说,家里不喂点年节吃什么。有了鸡鸭,家里就不缺鸡蛋和鸭蛋了。鸡蛋可以打汤喝,鸭蛋可以腌了吃咸鸭蛋。加上种了菜园,一年到头,我们的口福还是不错的。都说自家种的菜是放心的,搬到城里的人常留恋于此,但一块菜园地在他们小区,真的成了奢望。

  这么多年,总结起来,母亲一直是忙着的。田里地里的农活,稻子、油菜、玉米、麦子、山芋等等基本样样不缺。还有菜园,韭菜、蕹菜、苋菜、白菜、西红柿、豇豆、辣椒、黄瓜等,蔬菜跟着时令走。有两三块地流转给承包大户了,但余下的还是不少。邻居有几块薄田不种,她也包揽过来,说是顺便耕种。家里的牲口,好几年没有喂猪了,但鸡、鸭、鹅年年不断。我常说,在农村不能不忙,但都顾着身体吃不消。可是母亲不听。

  清明前,母亲照例从山坡找一些野生的香蒿,配上腊肉丁,为我们做蒿子粑粑。端午要来了,母亲会找一些蓼叶,泡糯米,包粽子给家人吃。这样的传统习俗就如她的忙碌,割舍不下。

  至于母亲节,母亲从来不过问,也不知晓。只要她快乐,劳动而健康着,就够了。日子在汗水中操持,在心底里欣慰。平淡的生活,平凡的母亲,是真,是善,更是美。

  母亲的银手镯

  喻本荣

  那日,我整理衣柜,又翻到那对银手镯,用一块半旧红绸缎严严实实包裹着,寂寂地躺在衣柜一角。镯子是我出嫁时母亲送我的,算来也有三十年了。

  我把镯子小心地拿出来,用包裹它的绸布轻轻擦了擦,戴在手腕上,感觉有岁月沉积的分量。细细端详,发现它只是一段蒜苔状圆润的银条,弯成的银环,上面没有一花一草,一鸟一虫的雕饰,拙朴简约,如旧时光里的乡村女子,素面朝天,清明而本真。满月一样的银亮,又好似一段旧光阴,看着看着,心里就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打我记事起,母亲就有了这对银手镯,宝贝似的压在箱底。素日里,母亲很少戴它,我知道它是母亲最值钱的家当。

  后来,听母亲说,这对银镯子是她祖上传下来的,到底哪一代就有这对银镯子,已无从考证,说是曾祖母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逃难时带出的唯一值钱物件,但伴随着镯子祖传下的那句话,我一直牢牢铭记:镯子传给远嫁女儿,能保女儿一生平安。

  母亲出嫁时,刚过三年自然灾害,没饿死已经很幸运了。外祖母家徒四壁,也就母亲一个女儿,倾起所有,也就这对银镯子,自然做了母亲的唯一嫁妆,传给了母亲。

  母亲只在逢年过节等一些隆重的日子,才拿出这对银镯子,戴在手腕上。每当这时候,母亲总是安安静静地坐着,轻轻地抚摸它,若有所思,母亲的眼神我总是读不懂,只觉得她的目光里盛满了思念和忧伤。直到我长大后,母亲才给我讲起她那一段心酸往事,记得当时母亲讲着讲着就泪流满面,我也陪着母亲一起掉眼泪。

  母亲十岁的时候,外祖父病逝,她跟着外祖母,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外祖母白天又黑夜地在大集体里干活,挣回点口粮,仅够每天熬上两顿稀粥,还得加上一些山芋叶或榆钱叶什么的,也很难填饱肚子。母亲每次因吃不饱饭掉眼泪的时候,外祖母就拿出这对母亲最喜爱的银镯子,哄她说:好闺女,不哭不哭,我们不是还有一对银手镯么?还能换回一升粮食来啊。其实,外祖母当时是在骗母亲的,想想那年月,粮食就是命,哪还愿意用“命”来换银镯子呢。可母亲只要听到这话,生怕外祖母真的拿去换粮食了,便擦去眼泪,央求外祖母说:我不饿,不换粮食,我要留着它。然后,母亲就把那对银手镯戴手腕上,左看右看,也就忘记了饥饿。

  那一次,外祖母叫母亲去集体食堂去打些粥回来,母亲打了一毛竹筒粥,满心欢喜地往回走,可不小心让田垄上的巴根草给绊倒了,一竹筒粥洒在了地上,本就稀得照见人影的粥,只剩下星星点点的白米粒粘在草丛里,母亲坐在地上哭了很久很久。最后,看看戴在手上的银镯子,又怕外祖母说拿镯子去换粮食,母亲擦干眼泪,回家和外祖母撒了谎,说打来的粥在路上自个喝了,就这样,母亲饿了一天,也没敢说一个饿字。

  母亲每天起早贪黑,要去屋后的武陟山上砍柴,扛回来晒干烧土灶,山上常有野兽出没,每天扛着一肩暮色下山时,母亲又累又怕,但看看手腕上闪亮的银镯子,就想起外祖母的话,银镯子可以避邪的,胆子似乎大起来,什么也都不怕了。就这样,母亲和外祖母,相依相持,吃草根、树皮、野菜......度过了饥荒年月。

  那年母亲出嫁的时候,外祖母把这对银镯子戴在母亲手上,也算是母亲唯一的嫁妆。从此,这对银镯子一直伴着母亲宜家宜室,生儿育女,岁岁平安。

  此时,看着银镯在我手腕上轻轻晃动,一如千年月光,缠绕闪烁。岁月的轮回,让我从银镯子上读出更多的内容,冥冥中,仿佛再现遥遥岁月里,祖辈们逃离兵荒马乱的足迹,见证了母亲桩桩件件饥年荒年的煎熬。

  现在的母亲已年过古稀,满头银发,看母亲一天一天老去,心里总有一些难以言说的感念和沉重。然,心酸背后,也很慰安,毕竟母亲走过了苦难岁月,而今,现世安稳,儿女孝顺,还能够享受着医保、粮补、低保、养老等惠民政策,衣食无忧,安度晚年。

  爱上这对银镯子,爱这清凉温婉的银光,因为它生生不息地传递着无边的母爱,传承着一脉母系血缘的顽强,见证了一位平凡母亲成就梦想的历程。

  生命在延续,银镯子带着先人的体温,那一拢惺惺相惜的暖意,尽显出生命的厚重和慈悲,让我懂得珍惜,学会感恩,它也将记下,我所生活的幸福年代:丰衣足食,岁月静好。

 

 选择年月
<2019年5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930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12
3456789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当时父母念 今日尔应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