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0日5/8  
 
手工制茶遇“断层”危机传承之路如何走

50700119五版9.jpg

50700120五版8.jpg

50700122五版6.jpg

50700123五版4.jpg

50700124五版5.jpg

50700125五版3.jpg

50700128五版124423234.jpg

  千里大别山,好茶在六安。刚刚过去的4月,我市茶界“盛事”连连:4月26日,成功举办第五届六安茶谷开茶节活动;4月27日,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在六安举办了全国茶叶绿色生产模式及配套技术培训班;4月29日,又迎来了一件“盛事”,由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总工会联合举办的2019年茶叶手工炒制职业技能大赛在裕安区独山镇举行。此次比赛为市级首次举办的绿茶制作项目职业技能竞赛。

  在大赛开幕式上,市人社局副局长杨震说:茶产业是六安的特色产业之一,在产业发展的背后也存在隐忧,核心的问题就是人才!茶树培育、茶园管理与绿色防控、绿茶制作、茶文化推广及茶叶营销等环节均存在人才缺乏问题。他表示,举办此次大赛目的就是传承六安源远流长的手工制茶技艺,提升茶叶制作加工水平,促进我市茶产业发展和制茶技能人才成长,助力六安茶谷建设,助推脱贫攻坚和农民增收。

  46名制茶能手赛场“决高下”,展现“匠人精神”

  本次大赛共有来自霍山县、金寨县、舒城县、裕安区、金安区等5个茶叶主产县区的46名选手参加,比赛要求选手在90分钟内完成固定数量的成品绿茶制作。按照现场抽签的顺序,选手们身着统一工作服、坐在炒锅前,现场裁判一声令下,比赛正式开始。选手们有条不紊地操作着,把茶叶倒进杀青大锅里,用竹把娴熟地翻炒、抖动,手起手落间,徜徉在热锅里的新鲜茶叶渐渐变干,赛场内茶香四溢。

  裕安区农业农村局产业扶贫办主任卢兴坤是茶叶专业“出身”,担任此次大赛的裁判长。他告诉记者,绿茶制作一般可分为三道工序,分别是杀青、理条和烘焙。“每道工序其实都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炒制的时间、温度、手法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茶叶最终品质。例如,杀青时温度高了就会‘焦变’,温度低了又会‘红变’;理条则十分考究做型的手法,揉捻过轻或过重,茶叶的型都不会理想;烘焙温度高了茶叶就会汤黄,低了又会味淡。所以说,手工炒茶不仅是手头活,也是技术活、脑力活,大赛充分展示了选手精湛的炒制技艺,也展现了他们精工细作的匠人精神。”

  据了解,此次比赛选手总成绩按百分制计算,分现场手工制茶操作过程得分和制成品茶感官评审得分。现场操作主要评价参赛选手赛前准备、设备使用、制茶操作、工艺流程、温度时间把控、现场清理、器具规范等内容。比赛时间结束后,由赛事工作人员立即对参赛选手所炒制的茶叶进行编号打包,交由专家评委遵照GB/T 23776-2009茶叶感官审评标准,分别从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和水分等方面进行评分。

  经过两个批次激烈紧张的比赛,当天下午5时许,获奖选手名单出炉。裕安区选手张训华获得一等奖,舒城县选手叶青、金安区选手徐志虎、金寨县选手黄守红获得二等奖,金寨县选手舒先祥等6人获得三等奖。据悉,一等奖、二等奖选手可获人社局授予的“六安市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比赛,制成品达到饮用绿茶标准的参赛选手可获得“茶叶炒制”专项能力证书。

  90后参赛被误认为报错信息,手工制茶遇“断层”

  在比赛开始前,记者专门向比赛承办方了解参赛选手的年龄状况,裕安区就业局培训中心主任李政不假思索地回答道:现在会手工制茶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人,所以这次选手年龄差不多都是四五十岁。随后他细心梳理了报名信息后肯定地告诉记者,选手平均年龄达到50岁。“最年轻的是来自金安区的邱红梅和邱桂香姐妹俩,她们是‘90后’,其实当时看到姐妹俩的报名信息,我还以为是年龄填错了呢,专门核实了一下。”

  记者在现场多方了解后得知,李政口中所说的“会手工制茶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人”已是不争的事实。六安市齐头山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程守才称这一现象为面临“断层”的危机。据介绍,他的茶厂里共有20多名制茶工人,年龄均在40岁-50岁左右,“制茶生产一线没有年轻人,制茶老师傅带的徒弟也是30岁以上的。”55岁的晁明华是裕安区红石埂茶厂负责人,她当天代表自己的茶厂来参赛。在与记者交流时,她也提到当前找不到手工制茶技艺传承人的困境。“我的茶厂制茶工人几乎都会手工制茶,但他们都上了年纪,所以我也在考虑招些年轻人自己带着培养,但是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干,招不到人。”

  为何年轻人不愿意学习并从事手工制茶,是因为工资收入低吗?现场一位茶企负责人告诉记者,一个制茶工人一个茶季至少可以收入5000元以上,并且上班管吃喝。据了解,目前我市大大小小的茶厂给制茶工人开出的工资为每小时20元左右,高的达到25元以上,也有按日薪200元计算的。按照当前六安市区非全日制小时最低工资16元,其他县区15元的最低工资标准来说,这并不算低。既然工资不算低,为何年轻人不愿意呢?在卢兴坤看来,年轻人不愿做主要原因在于手工制茶的劳动强度大。“说白了,这就是一个辛苦活,而且也只有产茶季才能挣到这笔工钱。”

  3万吨茶叶仅占15%,手工制茶为何比例逐渐缩小

  茶产业是我市的特色产业,500里六安茶谷孕育了六安瓜片、霍山黄芽、金寨翠眉、舒城小兰花、华山银毫“五朵金花”。据了解,目前全市茶园面积已发展到约70万亩、年产茶叶3万吨左右。然而,在这3万吨里,采用传统手工技艺制成的茶叶仅占15%左右(约为0.45万吨),而且这一比例还在逐渐缩小。

  手工制茶技艺在我市源远流长,传承手工制茶技艺有利于弘扬我市茶文化、促进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不少爱茶人更喜爱传统手工制成的茶叶,在他们看来,采用传统手工技艺制成的茶叶更好地保留了茶叶原有的风味,品质更佳,口感更加醇厚。既然有助产业发展,又有人喜爱、有市场,为何手工制茶所占比例会越来越小?

  记者了解到,其背后除了手工制茶传承人面临的“断层”危机,还有来自市场的因素。“目前市场上手工茶和机制茶,从价格上看,虽然前者高于后者,但是并没有多大的差距。”晁明华以她的茶厂加工的上等六安瓜片为例,机制茶每斤1800元,手工制成的每斤2200元。

  看起来这二者之间有着400元的差价,但是加工成本却有着本质差别,金寨县农委高级农艺师黄世启介绍说,目前手工制茶成本每斤大约需要20元,但机械制茶每斤成本只要5元左右。“而且手工制茶和机械制茶的效率也有着天壤之别,手工制茶一个人一晚上只能制三四斤,机械制茶可以制100多斤。”

  卢兴坤也认为,近年来人员工资的不断攀升,再加上机械制茶效率高、加工成本低,这一系列因素叠加起来,成为当前手工制茶逐渐被机械制茶取代的主要原因。“用高成本加工的茶叶卖不上高价钱,自然选择手工制茶的少了。”

  手工制茶可延长增收链,传承之路任重道远

  在比赛现场,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科科长孔庆好说,站在推动我市绿色振兴、助力脱贫攻坚和农民增收的角度,传承传统手工制茶技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茶农一家一户不可能都购置制茶机器,学习了手工制茶技艺,可以自己制茶,增收的链条就延长了。”

  “我们今后将多组织一些类似的竞赛,通过比赛促进技艺交流切磋,更好地推动传统手工制茶技艺的传承发展。”孔庆好表示,由于手工制茶是一个专项能力,而且茶企均不是员工制,人社部门无法组织大规模的培训,目前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师带徒”或者通过代际传承来延续这项技艺。

  据了解,为了促进手工制茶技艺的传承,金寨、裕安等县区已开始实施“师带徒”项目。黄世启告诉记者,该县实施“师带徒”已有三年时间,通过挑选手工制茶技艺精的“老师傅”,每人配套项目资金3万元,并提供相关设备,让他们每人带20名左右的徒弟,手把手传授手工制茶技艺。三年来,已经在全县培养了上千名手工制茶能手。“今年我们金寨县来参赛的10名选手都是通过‘师带徒’培育的。”

  当天的参赛选手之一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的周秀菊,就是通过“师带徒”掌握手工制茶技艺实现就业脱贫的典型。她告诉记者,在师傅王增宽的悉心帮助下,很快掌握了六安瓜片制作要领,被介绍到当地的茶厂上班,去年她在茶季从事制茶获得收入7000元。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一些茶企内部也在积极开展“师带徒”,有的茶企还在尝试代际传承。55岁的晁明华几年前把在医院上了四五年班的女儿顾修莉叫回来传承自己的技艺。作为茶农的女儿,顾修莉并没有排斥,她说,从小就被父辈们的制茶手艺和浓郁的茶香熏陶,回到家中她在母亲的教导下,便开始学习掌握手工制茶。同时,思路开阔的她这几年里还多次到浙江、福建等地学习,已取得了茶叶审评资格,为自家的茶叶走精品路线打下了基础。


 选择年月
<2019年5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930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12
3456789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手工制茶遇“断层”危机传承之路如何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