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卿 本报记者 黄雪彦
五月是播种的季节,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种粮大户韩广红正在为自己流转的100多亩稻田作播种前的最后准备。“和往年不同的是,由于新修了田间地头的生产道路和灌溉支渠,大型农机具可以直接开到田里进行操作,生产效率大大提升。同时,新修的当家塘蓄水功能更加强大,插秧后再也不用担心灌溉问题了。”韩广红满心欢喜地说:“这得感谢市政协和他们派出的扶贫工作队。”
韩广红家住霍邱县石店镇韩老楼村,该村位于石店镇最北端,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75户507人,是远近闻名的重点贫困村。受环境条件限制,生活在这里的农民,以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许多村民组出行还是以坑洼不平的土路为主,农业生产基本靠农民手工劳作,再加上支渠和当家塘年久失修,农业灌溉用水极其困难,严重制约了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首先要完善基础设施。2017年5月,市政协结对帮扶韩老楼村伊始,就把推进双基建设作为脱贫摘帽的突破口进行谋划推动。市政协负责人多次到村走访调研,倾听群众呼声,与乡镇、村共商发展大计,帮助协调争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两年来,在市政协的大力支持下,韩老楼村累计争取项目资金近3000万元,新修了村民组连接路和生产路,加宽了村内主干道,修整了小二型水库和生产队当家塘等,并逐步对中心街道和农村人居环境进行综合整治。韩老楼村的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村里路不好,用水也不方便,能把自己家几亩地种好就不错了,现在路、塘、渠都修好了,灌溉方便了,去年我流转了一百多亩地,全部使用机械化种植,生产效率提高了,成本降低了,收入自然提高了。要我说这都是党的政策好,我们才敢想、敢做,以后的日子才有盼头。”受益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便利,贫困户韩广彬道出了许多村民的心声。
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仅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也带动了他们观念的转变。“以前老百姓都是种自家的几亩地,现在靠近路边的都在流转土地搞种植,靠近塘边的想办法租塘养鱼,靠近渠边的制作虾池养殖小龙虾。”该村党支部书记韩松欣慰地说:“如今,产业发展起来了,老百姓的收入自然就高了。以贫困户赵度权为例,今年流转十来亩土地养殖小龙虾,纯收入预计两万元以上,再加上种植水稻和其他养殖产业收入,脱贫是没有任何问题了”。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良好的基础设施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投资者。当年外出创业的本土企业家韩司勤带着资金和项目,回村办起了农业加工企业,并准备大规模流转土地从事精米生产,带动本村群众一起致富增收;著名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安徽牧翔禽业有限公司也加大投资力度,建起了第二座麻黄鸡养殖基地;远在合肥的正大有限公司,也派员到村洽谈养殖合作事宜。如今的韩老楼村,宽阔的道路通往村外,崭新的支渠载着欢快的河水流向稻田深处,一个个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在此扎根并逐渐发展壮大,老百姓的钱袋子也跟着慢慢鼓了起来。
通过精准帮扶和持续投入,韩老楼村基础设施建设补齐了最后短板,成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引擎。两年来,共有109户贫困户266人相继脱贫,贫困人口发生率降低到0.2%,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万元,全村顺利实现“户脱贫、村出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