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苏丹闪耀的“中国红”——六安维和警察黄磊建功南苏丹
本报记者 储著坤

南苏丹,在赤道附近的这个国家,没有大美中国的缤纷四季,没有皖西的绿水青山。有的只是战乱纷飞、疾病肆虐、百姓流离失所……这里被联合国评估为世界上最危险、最艰苦的维和任务区之一。
去年4月22日,六安市公安局特警支队民警黄磊与其他11名队友组成的中国第七支(安徽)赴南苏丹维和警队,抵达南苏丹首都朱巴,他们与战火、难民相伴了365个日夜。黄磊作为我市首位参与联合国维和工作的民警,不辱使命、不负重托,被联合国授予“和平勋章”。
枕着枪声入睡
“去年,我和队友从北京乘飞机前往卡塔尔首都多哈,然后飞往乌干达恩德培,最后转机到南苏丹首都朱巴,几经周转来到了一片荒凉的土地。”5月8日,黄磊聊起对南苏丹的第一印象,言语中吐露出一些不可思议。
维和警察住在联合国提供的一个大院里,宿舍跟集装箱房很相似,整个维和营区面积和六安的月亮岛差不多。营区的不远处便是一座山,当地人称为朱巴山,山上是南苏丹国防军驻地。
“第一天晚上,我刚入睡,就听到了密集的机枪扫射声。”黄磊说,自己和队友两人迅速从床上爬起来,穿好防弹衣、戴好防弹头盔,及时电话联系其他宿舍队友,询问事态确保安全。事后才知道,当天晚上是南苏丹的国防军在追捕逃犯。由于战乱频繁,慢慢就习惯了枕着枪声入睡。
危险处处相随
联合国等机构在朱巴山脚下建立了两个难民营,用于救助那些受战争波及的人。其中1号营内有7000人,3号营收纳难民近40000人。
“刚到驻地,我就上岗了,负责维持难民营治安,早、中、晚三班,每周轮换一次,早班6小时、中班5小时、晚班13小时。”黄磊说,自己和队友负责难民营门岗执勤、内部巡逻、武器禁区军警联合巡逻以及朱巴城区巡逻等。
在难民营的行人通道,黄磊仔细核查难民进入营地所携带的物品,并收缴违禁品。由于难民营内人员来自不同派系,政治背景复杂,常有难民携带违禁物品,甚至有人将枪支、爆炸物藏在身上和随身衣物内,维和警察的人身安全面临很大威胁。
“有一次我在3号难民营执勤,一位难民将管制刀具藏在了一捆木炭内,被我们用金属探测器查出,他不但没有认识到错误,反而暴跳如雷,拿出砍刀并煽动身边人员,蓄意攻击我们。见此情形,我立即调集身边的防暴队员,将闹事难民及时控制。”黄磊回忆执勤发生的险情时说。
爱心捐赠儿童
虽然南苏丹正经历战争的创伤,人民正在经受战争的苦难,但世界人民没有忘记他们,特别是中国维和警察所做的点点滴滴,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希望和快乐。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