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邱杨
李守新在指导茶农炒茶。
“李老板,今天还收鲜叶吗?”“收的,收的,你拿进来称称吧。”4月17日晚7点多,金寨县麻埠镇齐蝠唐有机茶专业合作社内一片忙碌的景象。理事长李守新正带着茶农一起赶制今年的六安瓜片,“今晚还有300多斤鲜叶要炒,估计又要忙到夜里2、3点。”称重、杀青、炒制、过火……每一道程序他都亲力亲为,不放松每一关,一忙就要忙到后半夜。
麻埠镇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六安瓜片”的主产地,全镇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与茶有关的行业,随着茶叶加工技术的发展,有的茶厂实现了部分机械化,但李守新却仍坚持着手工炒茶,他从16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炒茶技艺,一晃已经40多年,是远近闻名的手工制茶师。2018年,李守新被命名为金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安瓜片传统手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守新的一生似乎注定与茶纠缠在一起,“我大概15、16岁的时候就跟着生产队的队员学做茶,17岁开始学习做茶生意,担着自家的茶沿街叫卖。我的父亲也是位手工制茶人,起初在生产队里教做茶,1982年左右,父亲在全县范围内传授手工制茶技艺。”改革开放之后,他全身心投入了制茶行业,从家里最初的18亩左右茶园做起,这几年通过土地流转,渐渐发展到100多亩。虽说中间也曾有过低谷期,但仍未离开茶行业。
手工炒茶,工艺繁琐多样,是对炒茶人技艺的一次考验。据介绍,六安瓜片炒制分生锅、熟锅、毛火、小火、老火五个主要工序。其中老火是最后一次烘焙,对形成特殊的色、香、味、形影响极大,因此对于炒茶人的技艺要求也高。坚守六安瓜片传统制作技艺成为李守新心中的结,即使多费工夫、多雇人工,不厌其烦讲解、示范,为的是守住传统历史名茶的一股清香,为的是博得资深茶客的一声夸奖!
自前年开始,他的茶厂迎来了重任。为了发扬发展六安瓜片传统制作工艺,金寨县提出开展六安瓜片制作技术师带徒实训工作,把培养传统工艺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既传承传统制茶技艺,又带动贫困户脱贫。麻埠镇成立了齐蝠唐、浩博茶叶合作社等四个六安瓜片师带徒炒制示范实训基地,聘请李守新等炒制专家带徒弟,从茶叶采摘、杀青、毛火、拉老火等传统工艺进行精心培训。李守新告诉记者,父亲一生秉承手工制茶,也影响了自己,“虽然现在有的开始用机械代替人工,解放人力,但六安瓜片的传统工艺不能丢。”为了带好徒,李守新对照瓜片生产工艺流程精心讲授,“比如茶叶定型时的火候,这都需要凭借经验来控制,要把这些经验、技巧交给他们。”他手把手指导学员揣摩技术,一心扑在带徒上。一个茶季下来,学员们全面学习茶叶采摘、杀青、毛火、拉老火等各工序,大约能带动近200户茶农及贫困户摘茶、炒茶。谈及徒弟,李守新笑容满面,"我的徒弟厉害呢,年年都得奖。”
李守新说的"奖”,是指镇上对参与带徒实训的学徒实行的考勤考核。他的齐蝠唐六安瓜片炒制中心,获得了金寨县第二届六安瓜片手工制作技艺大赛师傅组第二名,徒弟组第一名。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贫困户卢仕海家里也种茶,但技术不够精湛,收入有限,自从去年跟随李守新学习炒茶技术,如今也走上了自己制茶道路。还有茶农卢丙友,通过学习提高了技艺,在外谋得了一份茶厂技师的工作,教别人炒茶。据悉,该镇全年共举办相关业务培训达10余次,培训人数达500人次以上。通过培训,大大提高了农户炒制技艺,提高了六安瓜片品质,也增加了农民收入,为该镇产业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了无岁月平凡事,倾得一壶浓淡香。”茶香里不仅有怡人的香气,更包含了制茶人的艰辛与执著。作为传统的工艺,李守新希望能一直把它传承下去。最近,他又有了新谋划,新承包了一片山林,计划着开拓荒山,修建步道,开发野生茶、极品茶发展采摘、养生休闲为一体的游玩地,吸引更多的人来了解六安瓜片、六安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