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长岭:一家四代义务守墓人

  本报记者 曹辰 储著坤 张瑞

一版郑以清1.JPG

  郑以清一家四代人延续85年至今,义务守着一座长眠在此600多位红军烈士墓。

  本报记者 岳阳 摄

  春日的大别山,苍松翠柏,长空如洗。清明时节,记者驱车来到位于大别山腹地的金寨县长岭乡,专门拜访了义务为600多位红军烈士守墓的70多岁的郑以清老人,听他讲述80多年前乌凤沟那场惨烈而又悲壮的故事。

  1934年12月3日凌晨,红25军82师共800多人向根据地进发,当行至乌凤沟时,遭到国民党军队伏击。当时仅200多人突围,其余将士全部壮烈牺牲,82师师长周世觉阵亡。战役过后,当地群众冒着被国民党反动派发现的危险,自发将600多具红军烈士的遗体掩埋起来,而在这些群众之中,就有郑家的第一代守墓人——郑长林。

  “爷爷当时虽然只有13岁,但也知道红军是为咱们穷苦的老百姓牺牲的,所以他一直都没有离开家乡,一直将为红军烈士守墓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就在他临终前,还叮嘱我和父亲不能忘了红军墓。”回忆爷爷往昔的教诲,郑以清老人历历在目。

  今年清明期间,当地政府机关和学校像往年一样组织了党员干部和学生到烈士墓祭扫,每次郑以清都要陪同来到墓前为干部学生讲述当年的故事,教导他们不要忘记先烈们的巨大贡献。

  随行的金寨县长岭乡副乡长方煜告诉记者,长岭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县乡两级政府对这片土地关注度都非常高,并采取各种方式竭尽全力保护好这片圣地。在项目投入方面,近5年来,投入500多万元建成墓园及纪念雕塑,新修水泥路直达烈士陵园,并先后投入125.8万元和94万元实施了烈士陵园水毁修复工程和陵园配套工程。目前,乡村两级正收集烈士文物和相关资料,逐步完善陵园布展。同时,乡聘请了1名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和2名管护员,确保更好地对陵园进行管护。

  “这几年身体大不如前,清明节当天到墓地回来之后就病倒了,一直在合肥住院,最近才痊愈回来。”初愈的郑以清老人带领着记者先后来到第一、第二号大墓和乌凤沟革命烈士纪念园,眼前的一树一草都无比熟悉。“爷爷去世后,父亲郑学才就接过了守墓的重任,并将大大小小数十个烈士坟堆砌成简易石头墓。你们现在看到的墓地都是后期政府出资陆续修缮的。”

  如今,郑以清的儿子和孙子也都在外地工作,他对子孙们的要求只有一条,那就是不能忘了家乡还长眠着600多个红军战士,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时常回到家乡为烈士墓锄锄草添添土,将金寨长岭这片遍洒烈士鲜血的红色土地守护好,将郑家世代为红军烈士守墓的使命继承下去,让老区一代又一代的儿女不忘革命遗志,传承好红色精神。

 选择年月
<2019年5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930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12
3456789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青山绿水红土地 老区六安“云”客来新华社“现场云”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协作报道⊙美丽路网绘新景⊙红色长岭:一家四代义务守墓人⊙纪念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胜利90周年研讨会在金寨举行⊙叶露中在市政府第二次廉政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突出重点 严字当头⊙我市“四送一服”双千工程集中活动成效显著 ⊙六安开发区入选 省十大创新型智慧园区试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