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菊莲 张大鹏

“网红”是近些年一个诞生于互联网时代的新名词,随着时代发展,如今“网红”的定义也不再局限于拥有数以万计粉丝的网络红人,还泛指各行各业备受公众关注的人和事物,当下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工作中也有“网红”,大湾村的陈泽申老汉就是其中之一。
藏在深山里的“景点”
陈泽申有两处房子,一处是以前的老房子,另一处是新搬迁的楼房,老房子现在已被征收了,自从习总书记来过后,他和他的那处老房子成了大湾村的“网红”,他多半时间在那里接待游客。
余静说:“2016年4月份,习近平总书记来我们大湾村,就是在陈泽申的老房子与众乡亲围坐拉了一个多小时家常,当时的陈设完完整整地保留了下来,就是木质桌椅如今换成铜铸的了。”
“陈老,你过来陪我们合个影呗!”“陈老,快来啊!”……陈泽申没说二话,很配合地走到了游客中间,除了合影,意犹未尽的游客又拉着陈泽申,让他多回忆一些习总书记在这院子的点点滴滴。
一名金寨当地的地接导游介绍,她几乎每周都要带游客来参观,最多的时候一天她带了四辆大巴车游客。“现在游客来大湾村,陈泽申这里是必到的‘景点’,现在还不是旺季,‘十一’肯定会更多。游客们大多是想走一走总书记的足迹,看一看总书记走后这里的发展和变化,其实,这几年除了团体游客,慕名而来的游客或许更多。”
陈泽申说,现在还不是游客最多的时候,星期六、星期天还有节假日人更多,最多的时候从上午开始,一直到天快黑了游客还没走完。有人调侃道:“这么多游客来你家,如果你像其他景点一样卖门票你可就发财了!”陈泽申连连摆手说:“这可使不得!习主席来我们这里是关心我们这些贫困户,游客来这里既是看望我们,也是了解我们现在的脱贫情况,要是收他们的钱那还像话吗?再说了,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我现在不愁吃、不愁穿,啥都不缺了,我也想让更多人知道我现在的幸福生活。”
蜗居破庙的“移民户”
陈泽申是1950年出生的,出生地并不在大湾村。“我们一家人是因为修梅山水库举家移民到大湾村的。”
在陈泽申的记忆里,搬到大湾村后,条件依然艰苦,饥饿是常有的事。他的父母育有子女9人,那个年代农村都是大集体劳动,靠挣工分拿口粮,家里孩子多,就他的父母、还有大他12岁的大哥三个劳动力上工,一年忙到头,经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
饭都吃不饱的年代,对当年生活在这块贫瘠落后土地上的人来说,没有什么能比每天吃饱肚子更为幸福。陈泽申说,因为他们贫困的家境,兄妹9人几乎没有进过一天学校。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大约12岁那年,瘦弱的陈泽申便和父母和哥哥们一起在生产队上工。
物质匮乏的时代,陈泽申也和别的孩子一样天天盼望着过年,倒不是幻想过年有大鱼大肉吃,因为这在贫困的家庭近乎“非分之想”,万万是吃不上的。他盼过年因为过年时生产队会给村里每个人分到2两的黄豆,能吃上白嫩的豆腐对他来说,在当年就是比鱼、肉更珍贵的荤菜了。不过在陈泽申的印象里,当年比起经常要忍受的食不果腹,更让他们一家11口人难过的是——搬到大湾村后,始终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
陈泽申至今还记得,到大湾村后,一家人短短几年里搬了三次家。头两次都是临时借别人家的老房子住,住了没多久,房主说要用房子,一家人只得立即搬。到后来他的父母也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没有钱盖新房也不能老是“寄人篱下,处处低头”,于是就搬到村里一座荒废的庙里安顿了下来,庙里破破烂烂四处漏风,连床都没有,他当时和几个兄弟挤在一个用木棍搭起的通铺上。陈泽申掐着指头算了算,在那座破庙里,他们一家人硬是“蜗居”了大约30年。
为盖房子三年不沾荤
1966年,陈泽申参军入伍,穿上绿军装,戴上大红花,村里敲锣送行。与他一同入伍的,还有大他两岁的四哥。
陈泽申在南京军区一共服役了4年,1971年他退役时,全国上下仍然在开展“农业学大寨”,作为受过部队教育四年的老兵,当年陈泽申退役后与家乡人民一同发展农业生产。
“当时像我这样穷的家庭,想找媳妇完全就是看个人能耐,有本事你就能找到,没有本事就打光棍。”陈泽申很幸运,他与妻子张守琴是在生产队务工时结缘的,妻子家境也不好,但是善良而且通情达理,两人相识一年多后就结婚了。
结婚是人生大事,在农村,年轻人结婚后就算是成家立业了,但成家立业,最起码得盖自己的房子。对于当年的陈泽申夫妻俩来说,因为贫穷,盖房子成了迈不过去的一道“坎”。直到1984年,他们才下定决心迈过这道“坎”。“当年盖的那套房子就是习总书记去过的老屋子。”陈泽申说,当初为了盖这房子,夫妻俩可是卯足了劲,黄土打墙、木料房梁都是他们亲手完成的,只有瓦是找师傅烧的。盖房子一共花了800块钱,为此一家人三年没吃过“荤腥”。
用陈泽申的话说,之所以他们会下定决心盖房子,主要是有两方面的推动:一方面是当时农村包产到户了,家里分了3亩多水田和3亩多山场,吃饭问题有望解决了;另一方面,是儿子陈长军的多次“哭闹”。“儿子当时上小学了,别的孩子跟他一有矛盾就笑话他,说我们住在庙里的都是和尚。”
路有荆棘不肯低头
“上世纪80年代,我们村里还没有种上杂交水稻,一亩水稻收成大约只有300斤,还得看天收,不够吃怎么办,只能接着出蛮力,开山场种玉米、红芋,一天三样搭着吃。”陈泽申说,正因为如此,如今生活好了,偶尔下馆子到点主食时,听到别人说吃玉米糊、红芋,治高血压、养生等种种好处,老人就会摇头说,他坚决不吃了,以前真的吃够了、吃怕了。
对于儿女,陈泽申说他很愧疚,其实孩子们学习成绩都很好,但因为家里穷,儿子和女儿后来都是上到初中就辍学了。“我也知道没文化不行,但那个时候实在是供不起,家里实在太穷了,每学期2块钱的学费有时还凑不齐。”
陈泽申的儿子辍学后想去大城市打工挣钱,可是年龄还未满16岁,没人敢录用他,他只好又回来随着父亲干了几年的农活,后来才踏上了外出务工的道路。后来,陈泽申的女儿陈长荣辍学后也出去务工了。陈泽申本以为,家里的光景会一天天好起来,可不曾想到的是,2005年的一天,噩耗传来,陈泽申接到了儿子务工的工厂打来的电话,告知儿子在工作中因意外事故不幸身亡,这让陈泽申老俩口伤心不已。不久后,儿媳也改嫁离家而去。好端端的一家三代五口人,只剩下50多岁的老夫妻带着4岁的孙子生活。
厄运还没有就此结束,陈泽申的老伴张守琴不久患上了罕见的皮肌炎,虽然经过多方医治,但还是在2010年因病情恶化撒手人寰。老伴走后,只剩下他一个人与孙子相依为命,还有为老伴治病欠下的3万多元外债,生活跌入了低谷。
对于经历过的痛楚往事,陈泽申显得非常淡定,言谈中没有丝毫的悲观,脸上始终挂着路有荆棘却不肯低头的坚定。陈泽申说,忘不了那些苦难中向他伸出援手的人,女儿陈长荣自然不用说,虽然她已经出嫁多年,但只要家里有困难,她就会赶回家中帮忙,连老伴张守琴生前治病欠下的外债也是她和女婿二人偿还;还有他带着老伴在合肥住院期间遇到的好心人,一位同病房的合肥老太太,了解他们的困境后,无私地帮助他们,晚上老太太回家把床位让给陈泽申陪护老伴,临走时帮忙叫车并掏钱给他们……
精准扶贫挺直脊梁
陈泽申的新家是一幢两层楼的小洋房,大约100平方米,进门就是客厅,进行了简单的装修,地上铺了带有纹路的防滑地板砖,里面是厨房,二楼是两间卧室,装修相对讲究一些,有空调、液晶电视,地上铺的是地板。陈泽申说,这房子他一共花了3万多元装修,楼上有一间卧室是他和孙子的房间,另外一间是村里统一装修用来接待游客的民宿。陈泽申说,如果有游客入住,每天他可以分得60元的租金。
“我是2017年5月1号搬进来的,真是做梦都没想到,我一个快70岁的老头也能脱贫,更没有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新楼房。说起来你不信,这楼房我不仅没花钱,还得了6万块钱。我算给你听听,贫困户盖房每个人口有2万元的补助,共4万元;库区移民补助每个人口1.5万元,共3万元,还有危房改造补助每户2万元,老房子征收9万元。4万+3万+2万+9万,一共得了18万元,而盖这套房子只要12万元,你说可是净得了6万元?”
陈泽申说,2014年他成了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从此他的脱贫路上就有了好政策相伴。“2014年,我申请了1万元的扶贫小额贷款,一下子买了12只小羊,我心想着自己年纪大了,别的重活干不了,但也不能全指望政府救济吧,放放羊还是可以的。”
扶贫政策和个人努力不仅仅让陈泽申手头上宽裕了,老人心情也更好了,因为精准扶贫战略实施后,村里来了一个知贫困户冷暖的人——从县城来的帮扶干部余静。“余书记是个贴心人,我们村的人都喜欢她。我还记得2016年刮台风下暴雨时,我还在老房子里住,房顶漏雨,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没办法,我只好在阁楼的楼板放上水盆接水,晚上9点多,我估摸着盆里水应该满了,正准备爬梯子去端水盆,她来了,赶紧叫住我说,陈叔你这么大年纪哪能爬高上低,让我来干,随即就上楼把接满水的盆给端了下来。”
我要当脱贫户“代言人”
吃穿不愁了,还搬进了新楼房,这些在过去是陈泽申不敢想象的事,但如今却成了现实。并且随着精准扶贫战略的深入实施,陈泽申脱贫后的增收故事还在持续。2017年,陈泽申又增加了一项收入,获得村级公益性岗位,负责安置点的路面保洁,每个月500元。到了2017年底,陈泽申一算,年收入达到了3.3万元,陈泽申说,这一下子他坐不住了,他到村里找到了自己的帮扶干部余静,主动要求脱贫。
陈泽申说,当时他在余静面前是这样说的,“像我们这样的贫困户全国还有很多,国家对我们这么关照,让我们享受到了这么多好政策,国家的负担也很重,我们不能只靠政府,更多的是要靠自己的双手努力,我现在的收入已经超过脱贫标准了,我要求脱贫,把好政策让给更多比我更需要的人。”陈泽申说,余静认真地听了他的话后显得很感动,或许她是没想到他这么大年龄的老人会说出这样一番话。但是余静仍然向他承诺:脱贫后不“脱”政策,你脱贫了我们不会对你撒手不管的。
2017年底,因为达到了脱贫标准,陈泽申通过评议,如愿地脱贫“摘帽”。年近古稀的老人主动要求脱贫,这在大湾村乃至金寨县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因此,2018年8月31日,陈泽申登上了脱贫攻坚工作的领奖台,在金寨县2017年度“十佳脱贫之星”“十佳产业扶贫带头人”表彰会议上,捧回了十佳“脱贫之星”荣誉证书,并且还获得了5000元的奖金。
2018年是陈泽申脱贫后的第一个年头,陈泽申说,他的收入2018年还要上涨,因为他又多了两份收入,因为一家茶企在大湾村的十二檀建立了茶厂,他将3亩土地流转给了茶厂种茶,每年收获地租1500元,他自己也成为了这家茶厂年纪最大的炒茶工人,一个月1200元固定工资,炒茶的季节,工资另算,按小时计,每小时16元。陈泽申说,仅这两项,他一年要多出2万元收入,加上各项补贴2018年突破4万元应该不成问题了。
脱贫后的陈泽申还有了更多美好的想法和憧憬。他说,眼下村里虽然游客很多,但是留不住人,像他家因为总书记去过,所以几乎天天有游客来,但是最多也就是买点花生、土鸡蛋等土特产。但大多数人来看看就走了,他家新楼房上装修的民宿大半年时间就住过两次人。他希望把大湾村的基础设施搞上去,在村里建设农家乐、饭店等旅游接待场所,让游客能留下来,在大湾村消费,让更多的贫困户脱贫和村民致富。
陈泽申说,的确有很多游客说他是金寨的“网红”,他以前多半不好意思地摇头,因为他不知道“网红”究竟是啥意思,但是后来听多了,他也渐渐明白了。他说当“网红”也可以,但是他要当的网红,是全中国脱贫户的“代言人”。如今全国还有很多的贫困户,他一人脱贫,并不能为国家减轻多少负担,只有当所有贫困户都脱贫了,我们国家才是真正的进入全面小康。正因为如此,2017年10月,他在亮相“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国进入新时代》时,谈及自己的中国梦,他说:全中国的贫困户不是贫困户,全部要过到好生活,这就是他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