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讯(杜院生)近年来,舒城县针对900多家小微企业人才之“困”,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多举措“引”人才。自2016年开始,每年安排1000万元对重点发展产业集群和旅游、现代农业等行业企业引才引智工作给予支持。以两个省级开发区、3个乡镇工业集中区为依托,推动农副产品、儿童用品、汽车零配件、家电电子等四大主导产业链相关企业加快发展步伐,主动对接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目前,全县共新增产学研基地9处,引进各类专业人才98名,选派17名高校(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才到企业挂职,引导20多所知名高校400多名大学生和150名优秀人才返乡。鼓励企业采取咨询、讲学、兼职、项目聘用、技术合作、人才租赁等形式,灵活引进国内外人才258名。
多渠道“育”人才。依托全县1所高等专科学校、1所电大、1所职业高中,实行订单式培养,强化校企合作,每年为各类企业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近1500人。与多所高校合作建立了3家研究生创新基地,已入驻创新基地6批28名研究生,完成企业调研课题30多项。依托清华大学教育扶贫现代远程舒城教学站,每年选派20名县内企业人才到清华大学培训。县委党校、安徽工商管理学院、江汽集团JAC大学等三方合作,建立舒城县中小企业培训基地,每年不定期为县内企业员工进行培训,目前已培育了150名企业高管、900名普通员工。选派80名党建指导员为企业培育管理人才和优秀员工。
多机制“留”人才。建立全程跟踪的人才服务机制,全程代理人才的人事调动、档案代管等手续。完善企业人才的职称评定服务机制,对优秀企业人才的职称评定不限定指标、不按年龄排队、不规定身份。定期开展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才津贴、企业创新型人才评选表彰活动,适当提高企业人才队伍中优秀人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比例,为其提供参政议政平台。建立健全企业人才培训、职称评定、薪酬增长、关心关爱等机制,先后有85人获得中级以上职称。各非公企业党组织定期组织演讲、歌咏比赛、车间技能大赛、红色旅游等活动,激活员工工作激情,凝聚企业发展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