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祖轩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人才兴村”工程,在集聚引进上谋新路,在内激活力上出实招,进一步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引导人才精准服务脱贫攻坚,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政策引领,完善人才机制
木茂鸟集,水深鱼聚。吸引人才在基层集聚、资源向一线倾斜,必须有健全的留才机制和政策支持。我市立足老区和山区实际,着眼提升人才承载集聚能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统筹人才工作支持计划,集中出台了《六安市人才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意见》《关于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在人才培养、引进、激励、保障等各方面进行完善,推动了人才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同时,各县区也制定出台了相关政策,如金寨县制定出台了《全民创业工作意见》《高校毕业生回乡创业就业扶持办法》《金寨县引进紧缺专业人才若干意见》《关于加强人才引进助力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人才引进助力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等意见和办法。一系列人才政策实施,有效地发挥了政策引领作用,为各类人才更好的服务基层搭建了平台,为更好的汇聚人才助力脱贫攻坚服务提供了支撑。
广开贤路,拓展引才渠道
人才是贫困地区最稀缺的资源。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劳务输出影响,乡村青年人才、致富能人、技术骨干匮乏,影响了脱贫攻坚进程。当前,各地迫切需要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吸附能力,凝聚各方人士回乡创业、回报桑梓。近年来,我市广开贤路,通过多种渠道,鼓励引导各类人才来六安参与老区脱贫攻坚。实施项目引才,结合全市重大乡村产业、项目发展需求,通过聘请科技特派员等方式,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产业大潮,共指导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7251个。实施柔性引才,制定《六安市柔性引进市外人才暂行办法》,探索破解老区引才留才难的问题。创新开展选聘高校专业技术人才来我市基层挂职工作,先后从合工大、安大、省农科院等19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356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到基层单位和农业企业挂职,积极开展技术咨询、科技推广、人才培养等工作,共帮助挂职单位解决技术难题230多个,申请发明专利51项,争取项目35个、资金近千万元。实施乡情引才,依托市在外人才协会,制定在外人才“回引”办法,吸引优秀人才回乡创业,2016年以来,各分会组织回乡投资考察160多批次550人次,达成创业投资协议120多个。
需求牵引,加强人才培育
支撑脱贫攻坚,不仅需要专家、科研人员,也需要千千万万掌握一技之长、身上沾满泥土味儿的“田秀才”。我市针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际需求,积极开展各类农村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通过以会代训、田间课堂、跟踪培养等模式,培养一批旅游经营户、生产能手、经营大户、能工巧匠、农业经营管理人等农村实用人才。利用大别山区丰富旅游资源,加大乡村旅游带头人、农家乐经营户、能工巧匠传承人、乡村旅游创客四类人才和乡村旅游导游、讲解员等人才培养力度。2018年,全市共组织培训438场次,培训人员2万人次。同时,对一些能力较强、水平较高、贡献较大的乡土人才实施重点培养,目前已选派600余名乡土人才外出参观考察学习,20名优秀乡土人才被推荐为村干部,330人被列为党员发展对象。
激励保障,激发人才活力
激励保障是促进人才资源开发、激发人才活力的重要基础。我市积极搭建优秀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载体,激励各类优秀人才主动聚焦中心大局、主动担当职责使命,在脱贫攻坚中施展才干、贡献力量、实现价值。充分发挥乡土人才作用,开展“授农技、作示范、共致富”活动,引导5000多名乡土人才与1万多名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传授农技知识,提供致富信息,筹集创业资金。在乡镇建立种植养殖、农技传授、信息服务等示范岗,引导2000多名乡土人才根据自己的产业特点、技术专长认领岗位、推广技能。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坚持组织选派与基层需求相结合、人才专长与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选派科技特派员821名,覆盖全市110多个乡镇600多个行政村。去年以来,全市科技特派员共创办领办经济实体300多个,推广新技术665项次,增收9219.72万元,并辐射带动3万多户8万多农民受益。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按照“自下而上、好中选优、逐级推荐”的原则,在部分县区评选“乡村创业之星”,一次性给予每人1000元奖励,激发各类人才创业的内生动力。制定融资风险补偿基金管理办法,设立融资风险补偿基金800万元,实行专户管理,破解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融资难题。
抓住关键,建强扶贫队伍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要建立一支作风优良、素质过硬、能打胜仗的脱贫攻坚队伍。为此,我市始终注重扶贫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把最精干的力量放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让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中建功立业、创先争优。为建强扶贫队伍,我市建立健全“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定点帮扶制度,从县区直机关集中选派一批年富力强、熟悉基层的优秀干部挂任乡镇副书记、副乡镇长,专抓扶贫工作。按照“硬选人、选硬人”要求,市县两级选派336名县处级领导干部到村任职,实现贫困村县处级领导干部任第一书记全覆盖,派出1314名扶贫干部驻村帮扶。同时,在非重点贫困村设立扶贫专干。
精准指导,推动典型引路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榜样就是一座丰碑。我市始终注重精准指导、典型扶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达到扶持一个带动一片的效果。实践中,开展农村实用人才摸底统计工作,分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技能带动型和社会服务型五类,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信息库,实现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化管理。建立完善农业科技人员与农业科技示范户结对联系制度,实施基础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推行基层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工作,为农业科技示范户提供技术指导、解决发展瓶颈、争取财政奖补,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各类农业科技示范户2万多户。依托畜牧、水产、农技、农机、植保、土肥等技术推广单位,通过“科技小分队”“新型农民培训讲师团”等渠道和方式,从事农技推广、项目研发、服务指导等工作,培养致富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职业农民21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