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婷
前不久,笔者在朋友圈看到,一位朋友下乡走访后晒出的照片,一双运动鞋上沾满了泥,问其原因,他说这次跋山涉水,跑到了最基层,看到了以往点上随便走走所看不到的情况。
有道是“脚上没泥走路飘”。党员干部应多沉到基层去,和老百姓坐一条板凳、吃一锅饭、干一样活,才能懂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才会了解到他们最紧迫的需求,才明白他们最苦恼的难题。这样的干部免不了会满身沾有汗水和泥土,却成为最受百姓欢迎的“泥腿干部”,哪家村民田间地头都帮过忙,谁家有个什么困难情况都一清二楚,乡亲们的脾气喜好都了如指掌。这样一来,与群众没有隔膜,群众也把“泥腿干部”当成自家人,干群关系密切,如鱼得水,工作开展起来顺风顺水。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当前,“口中高喊脱贫、脚下没点泥土”的现象时有发生,少数党员干部躲在机关当“盆景”,不愿到群众中做“雪松”,到农村怕弄脏衣服,怕鞋上沾泥土,“坐着小车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找个典型谈一谈”,自以为这就实地调研了,就知根知底了。殊不知,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最真实的声音往往来自于不起眼的唠磕中,面对面、心贴心地谈一谈,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在听民声、解民忧、谋民利中增进与群众的感情,拉近与群众的距离,用满身“泥土味”赢得群众的点赞。
当官莫忘“禾下土”,干部是“鱼”,人民群众是“水”,鱼水情深,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永恒的课题。尤其是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脱贫攻坚已到冲刺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应该扑下身子,主动到基层走走路、出出汗,沾沾“泥土味”。眼睛向下,感受群众的喜怒哀乐;身子下沉,品味基层的酸甜苦辣;既“身入”更“心入”,用满身“泥土味”筑牢干群的“鱼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