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单姗 张玉 文/图
我市首次举办青少年机器人比赛
4月21日上午10时30分,2019年全市首届青少年学生机器人竞赛正式开始,300余名来自各校的参赛学生紧张就位。置身赛场,300余名朝气蓬勃的青少年聚精会神、相互合作,紧张、专注地完成WER积木机器人普及赛、WER能力挑战赛、能力风暴WER工程挑战赛、中鸣超级轨迹赛、太空之旅挑战赛、一对一机器人足球、2对2机器人足球等项目。
高中组的2对2机器人足球项目中,只见编制好程序的四个机器人进行激烈对决,现场热烈而紧张。在轨迹赛中,选手们把各队的机器人作品按照顺序排放,依次进行。各队的机器人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动作。机器人从场地上的起点区域出发,按照轨迹线引导到终点区域。选手们紧张地观看着机器人的“表现”,而机器人的“表现”如何,就要看各位选手事先的组装和编写程序。
来自人民路小学东校区的柳泽铠是个机器人编程爱好者,在学校的机器人社团学了两个学期,是西瓜创客L4学员,这是他第一次参加比赛,记者看到他的额头有一层细密的汗珠。梅山路小学的参赛选手李家欣,虽然才六年级,但在这次市赛之前,已经参加过省赛、华东赛、世锦赛等多项机器人比赛,她告诉记者,机器人比赛不同于其他赛事,不仅充满了更多的挑战性和趣味性,更让她充分感受到,人工智能在团队合作运用中的重要性。
现场参赛选手赵梓淳是城北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也是学校机器人社团的一员,学习机器人制作编程一年多。“孩子从小动手能力就很强,给他买的各种类型的机器人积木,孩子特别有兴趣,能安静地坐上两个小时,把一个个细小的积木零件按照图纸拼好。他自己选择学习机器人制作编程,并有浓厚的兴趣,我们家人也非常支持,可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动手能力。科技时代,人工智能无处不在,让孩子早点了解学习肯定有好处。”赵梓淳的妈妈向记者介绍道。
“机器人+教育”提升综合能力
此次青少年学生机器人比赛,在我市是首次举办,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为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提供一个崭新的平台,为普及信息技术应用和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提供一个有效的载体。
近年来,为不断加强科学实践课、电脑信息课的教学和兴趣小组活动建设,2017年年初,皖西路小学成立学校“科技兴趣小组”,该校高度重视机器人教育,重视学生的创新及动手动脑能力,将机器人社团打造为该校的精品社团,建有专门的机器人教室,成立WER教育机器人活动中心,带领学生参加了诸如华东赛小学组积木普及赛、安徽省第十七届青少年科技协会机器人大赛小学组等多场赛事,并获得比较好的成绩。
该校校办室主任江德宝老师告诉记者,在学校社团活动的带动下,学习机器人的孩子越来越多,家长也越来越支持孩子上机器人兴趣班,现在学校机器人比赛校队成员有三十人,平时参与社团活动的有五十余人。
机器人教育对孩子的学习有哪些促进?江德宝老师说:“机器人编程涉及到数学知识和英语知识比较多,一开始有些家长会担心耽误学习,其实对孩子的数学、英语知识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举个身边的例子,我们社团中有个学生,数学成绩一直还可以,但每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总是出现粗心的问题,在社团里学了一段时间,发现他的逻辑思维以及专注力有很大提高,数学成绩也进步很大。机器人的学习,可以提升智力水平、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在参与机器人的竞赛中,还要求孩子专注、细致、讲究团队配合,这种品质的培养还是非常重要的。”
少年科技人才的“孵化器”
据了解,计算机编程教育作为人工智能的核心课程,被许多国家提高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要求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
市科协科普部部长汪圣广告诉记者,参与机器人竞赛让青少年更深、更广地参与科技创新。从全国来看,中国在世界上的成绩也比较好,从我们省内来看,合肥市走在前列。这几年,随着六安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我们也发现,六安的广大学生家长在这方面的意识逐步提高,氛围越来越浓,我们科协也和教育部门商量,逐步共同推动这项工作,提高我市青少年的动手动脑、创新等综合素质。
2019年教育部提出将实施学生信息素养培育行动,教育部门将关注教育工作信息化的新需求,准确把握教育信息化工作新方向,做好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推进工作,积极推进中小学机器人等电脑制作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快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发挥信息化面向未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