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6日4/8
 
一片叶子写传奇 绿色发展耀江淮

  本报记者 汪娟

26日三版2.JPG

26日三版3.jpg

26日三版6.jpg

26日三版7.JPG

26日三版10.JPG

26日三版11.JPG

26日三版9348.JPG

26日三版135423.jpg

  春满山乡时节,一垄垄茶园,随山蜿蜒,处处弥漫着茶香,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春日画卷。暮春时节,有茶乡美誉的六安再次迎来“以茶为媒”的盛会。今日,以“六安茶谷香四海 绿色振兴大别山”为主题的第五届六安茶谷开茶节在风景秀丽的金安区南山草原举行。为了全面展现六安茶谷的山水之秀、动感之美,开幕式当天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别具风格的十大名茶体验互动、聚焦产业的4·26电商酬宾惠农启动仪式、品味地域特色的美食小吃等环节,与此同时,还将举办九十里山水画廊美术作品展、江淮果岭采摘节等系列活动。

  好山好水产好茶

  千里大别山,好茶在六安。“500里茶谷孕育五朵金花”,六安境内是六安瓜片、霍山黄芽、金寨翠眉、舒城小兰花、华山银毫原产地和主产区,茶产业是我市的特色产业。六安茶谷涉及金寨、霍山、舒城、金安、裕安5县区,区域内物产丰富、生态良好,自然和人文景观秀美、厚重,农副产品特色鲜明,六安茶谷建设不仅有利于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还有利于兼顾生产、生活和生态,有利于加快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六安茶谷地处大别山深山区、库区和革命老区,是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迫切。

  2014年5月,六安市委、市政府围绕“弘扬红色精神、致力绿色发展、放飞金色梦想”,统筹山水、物产、文化资源,创新提出建设六安茶谷,为一片茶叶续写绿色传奇。创造性地提出“六安茶谷”的概念之后,我市紧紧围绕绿色生态谷、特色产业谷、旅游养生谷、科技文化谷、扶贫富民谷“五谷”内涵,制订了“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工作目标,致力于把六安茶谷建设成世界最好绿茶源产地、大别山湖群国家旅游休闲区、国家级绿色发展示范区。为了宣传推介六安茶谷,自2015年以来,我市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四届开茶节。

  以茶为媒结硕果

  为了更好地打造六安茶谷,按照“边建设、边规划”的要求,2015年初,市级完成了六安茶谷概念性规划编制工作,确定了建设理念、发展方向、空间布局和方法路径,各县区对照市级概念性规划,结合实际,陆续编制了各县区茶谷建设发展规划,按照“先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的步骤,在充分吸收县区规划内容后,通过数次调研、座谈、讨论和评审,形成了六安茶谷整合规划。

  在茶谷具体的项目建设上,一方面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构建交通路网,完善基础配套,突出节点建设,构建小镇、小站、小院等节点体系。另一方面突出环境提升,强化生态保护,改善人居环境。围绕茶叶、毛竹、石斛、油茶、有机鱼等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做强优势产业。同时,加大宣传、招商推介力度,通过以茶为媒,依托大别山(六安)山水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举办六安茶谷开茶节,树立六安茶谷品牌形象,扩大品牌影响。为了更好地建设六安茶谷,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六安茶谷暨淠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的实施意见》,市财政设立了专项资金,并整合农业、水利、交通、林业、扶贫等项目资金倾斜投入六安茶谷和淠河生态经济带一并建设。

  几年来,六安茶谷建设围绕“为生态增绿、为旅游添景、为农民增收”的发展目标,累计实施项目500多个,投资120多亿元,成果令人振奋。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让六安的山水、物产、文化全面统筹,发展的潜力充分发掘,活力全面释放,思路不断开阔。六安茶谷建设坚持生态优先,充分把握“增绿”与“增收”关系,在节点建设和产业发展过程中,着重保护、慎重建设,着重整治、慎重改造,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贫困群众绿色增收。近年来,全市茶园面积已发展到65万亩,年产茶叶3万吨,一产产值22亿元,一、二、三产综合产值71亿元,茶区人均年增收约1200元,近10万人实现稳定脱贫。茶谷建设坚持“全域建设、全线提升、全景打造”,整体规划、科学布局了一批特色小站、小院、小镇,支持发展了一批茶主题公园、休闲农庄,打造了一批深受广大游客欢迎的六安茶谷精品旅游线路。目前,六安茶谷区域路更宽更畅、景更美更靓、水更清更活、旅游更火更旺,沿线群众发展乡村旅游的热情高涨。几年来,茶谷建设坚持以茶为媒,带动茶叶、林果、石斛、中药材、黑毛猪等特色产业全面发展,依托六安茶谷建设,我市获批全国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市,并成功创建全国六安瓜片知名品牌示范区,品牌价值达281.61亿元。六安瓜片荣居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六安茶谷建设思路和取得的成效,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绿色发展谱新篇

  近年来,我市围绕全市绿色发展工作大局,扎实做好六安茶谷、淠淮生态经济带、江淮果岭、西山药库建设工作,“四大平台”建设,已成为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脱贫攻坚、推进“三农”事业发展的主要抓手。

  为了更好地推动四大平台建设,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六安茶谷、淠淮生态经济带、江淮果岭、西山药库”建设领导组,实行市委和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双组长负责。进一步强化了领导组办事机构设置,抽调了专门工作人员,完善了工作推进、项目督查、考核考评等工作机制。2018年,六安茶谷提质增效、江淮果岭深入推进、“西山药库”全面启动,淠淮生态经济带主动融入淮河经济带国家战略,“一谷、一带、一岭、一库”绿色发展四大平台已成体系,覆盖了全市7个县区100多个乡镇,总面积11000多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70%以上,四大板块全面铺开,形成了全面布局、平衡推进的绿色产业发展格局。

  在产业培育方面,我市制订了茶叶、水果、中药材、蔬菜、水产等十大特色产业行动计划。目前,全市茶园面积达65万余亩,年产茶叶3万余吨,综合产值约71亿元;稻虾共作面积41.8万亩,年产小龙虾3.5万吨,综合产值21.4亿元;以桃为代表的林果种植面积近45万亩,产值达15亿元;以霍山石斛为代表的中药材产业年产值约20亿元,产业加速集聚,发展势头强劲。在培育产业的同时,我市不断提升各种农特产品的品牌价值。例如,强化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合作,推动霍山石斛等道地药材知名度,加快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创建;利用多种宣传,不断提升茶谷品牌价值;发挥霍邱县“中国生态稻虾第一县”称号品牌效应,推动稻虾产业向全产业链条发展等。

  以秀丽山水邀四方宾客,融合发展渐入佳境。近年来,我市以大别山山水文化旅游节为总揽,陆续举办高水平的六安茶谷开茶节、江淮果岭桃花节、海棠花节、中国药用菌产业发展大会、长三角科技论坛茶叶专题论坛,借助节庆活动造势,极大地提升了六安茶叶、果品、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知名度、美誉度。随着山湖旅游大道、大别山风景道全面开通,三纵三横格局初步构建,形成了一批精品乡村旅游线路、特色主题公园、旅游休闲基地等,实现了山、水、茶、果、药、人的共生互融,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成功转变。

  以茶为媒,激活脱贫内生动力,富民增收效应明显。“一谷一带一岭一库”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让沿线群众绿色增收、绿色致富的意识、能力和信心不断增强,增收的路径拓宽,让旅游扶贫、产业扶贫和生态扶贫成为脱贫攻坚的成功模式。截至目前,“一谷一带一岭一库”区域各类茶叶经营主体多达1100多家,茶谷区域农户年人均增收超过1200元,林果业新型经营主体360多家,果岭区域农户年人均增收约1500元,淠淮经济带沿线稻田养虾、蔬菜规模种植蓬勃兴起、效益明显,西山药库区域从事中药材种植农户近5万户22万人,其中贫困群众近12万。“一谷一带一岭一库”建设以来,新增就业岗位4万个,近20多万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


 选择年月
<2019年4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5262728293031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12345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一片叶子写传奇 绿色发展耀江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