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刘瑞 记者
宋金婷)近年来,我市加大投资,着力提升综合指数打造淮河经济带新生态。2015年以来我市累计投入水利建设项目资金50.45亿元,年均投资10亿元以上,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和河湖综合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提升水旱灾害“防御”指数。适应水情变化修编我市城市防洪规划,全面完成灾后薄弱环节建设性治理三年行动任务,完成5项进一步治淮工程、22条中小河流治理,23条小流域治理,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98.47平方公里,经过治理的城镇和主城区形成20~50年一遇标准防洪闭合圈,经过治理的中小河流防御标准提高到10~20年一遇。
提升水资源“硬核”指数。近年来,我市河流湖库优良水质、水功能区达标率、用水效率稳步提升。2013年~2017年,我市Ⅲ类水比率从73.4%提升到87.4%,年均增长率为34.7%;水功能区达标率从60%逐年增长到92.5%,年均增长率为13.5%;人均年用水量从559.4立方米下降至490.1立方米,年均下降率为3.1%,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年均下降率分别为9.7%、7.9%;河流湖库劣Ⅴ类水质比率从12.1%下降至2.7%,年均下降率为19.4%。
提升河湖“管护”指数。聚焦河湖生态养护巩固提升管理,全域落实河湖长制,制定实施《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关于在湖泊实施湖长制实施意见》等,共完成涉河建设项目审查93个,成功创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个、省级水利风景区1个、省级达标水管单位7家。扎实推进河湖管理各类专项行动和划界确权工作,持续巩固固体废物排查、垃圾围坝整治、河湖“清四乱”、河湖违法建设问题排查等专项行动成果,确保河湖生态面貌常养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