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4日至27日,是安徽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加强改革创新,努力闯出新路”一大目标和“五个扎实”的工作任务,为安徽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安徽量身定制的规划图、任务书,是赋予安徽的一份新时代大考卷。
牢记嘱托,砥砺前行。三年来,全省上下认真学习、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以更大力度推动改革创新,以更大气魄努力闯出新路,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迈出了铿锵步伐。实践充分证明,只要沿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引的正确方向前进,在新时代的壮阔征程上奋力奔跑,安徽就一定能够创造更加美好的前景!
一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当历史的进程来到紧要处,能否洞察大势、把握机遇、走好关键几步,关乎一个地方的发展前途。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视察时深刻指出,安徽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安徽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有基础,推动深化改革、内陆开放有闯劲,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有优势。
站在战略与全局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提出“一大目标”和“五个扎实”的工作任务,希望安徽敢于做一些领跑的事情,立足自身优势,加强改革创新,努力闯出新路。
总书记高瞻远瞩、精准把脉、科学定向,为安徽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我们把握历史机遇、勇做新时代的奋力奔跑者注入了强大动力。
长期以来,安徽更多是以跟跑的姿态、追赶者的角色,参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宏大史诗。数十年艰苦奋斗、不懈奔跑,安徽铸就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创新精神,积累了攻坚克难、推动发展的宝贵经验,蓄积了向更高境界跃升的深厚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安徽迎来一个应当大有作为也能够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机遇,与自身条件、需求和方向高度契合的宏观政策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汇融合的创新驱动机遇,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市场倒逼机遇,深度融入区域乃至全球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体系的开放发展机遇……多重机遇的叠加,令人对安徽发展的前景产生无限遐想。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安徽“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创造更加美好前景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从“美好安徽”到“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再到“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安徽发展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安徽奔跑的步伐越来越矫健,安徽崛起的梦想触手可及!
逐梦前行,勇闯新路。安徽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的谆谆教导,加强改革创新,努力闯出新路,加快建设向总书记绝对看齐、让党中央绝对放心的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
“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今天的安徽,生产总值跃上3万亿元台阶,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高新技术企业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创新发展取得引领性成果;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实质性提升。
7000万江淮儿女勇做新时代的奋力奔跑者,向党中央和总书记交上一份高质量发展的亮丽成绩单!
二
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是必须跨越的重要关口。
安徽如何闯关?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下好创新先手棋,是安徽的优势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安徽作为科技大省,这些年抓科技创新动作快、力度大、成效明显,值得肯定。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大创新大发展,小创新小发展,不创新难发展。”省委书记李锦斌深有体会地说,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就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领跑者”。
创新决胜未来。安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打造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组建运行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0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一室一中心”分平台,着力构建由点到面、由中心到全域的创新网络格局。
“从0到1”的原始创新,是科技创新的“硬核”实力。
神奇的量子科技见证安徽的创新实力。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网络“京沪干线”、全球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全球首次实现18个光量子比特纠缠、制备出12个超导比特的量子多体纠缠态……3年来,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横空出世,领跑世界。
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首次实现等离子体电子温度1亿度、业界实际运算性能最高的数字信号处理器“魂芯二号A”研制成功、世界唯一让机器达到真人说话水平的语音合成系统在科大讯飞实现……聚焦关键核心技术,一批前沿领域率先突破,安徽创新能力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安徽越来越成为令人瞩目的原始创新策源地。
科技创新就像母鸡,“沿途下蛋”,才能集聚发展优势。
在合肥市高新区,有一条横贯东西的云飞路,是远近闻名的“量子大道”。这里聚集着一批量子领域骨干企业,都是量子科技“沿途下蛋”的产业成果。目前,合肥市高新区拥有主营量子技术企业5家,量子关联企业20余家,量子信息产业相关专利占全国总量的12.1%,排名仅次于北京,位居全国第二。
作为全国首家定位于语音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人工智能开放服务及产业支撑平台开发团队总数超过92万,孵化团队超过3800家。2018年,中国声谷入园企业达到430家,实现产值650亿元。
(下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