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红色基因来自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新中国成立后,在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下,六安人民历时14年,从1958年开始,在当时资金投入、技术保障远远不足的情况下,自力更生,顽强拼搏,以最高日上工人数80万、累计4亿工日的记录,铸就了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最大灌区——淠史杭。据测算,淠史杭共完成近六亿立方米的土方工程,如围成一米高宽的长堤,可绕地球十多圈。
为了修建淠史杭,六安30万亩良田、30万亩山场被淹没,30万群众舍弃故土、移民搬迁,做出了巨大牺牲。
“当年累不累?是真累。当时苦不苦?是真苦。但如果你问我,现在后不后悔?我可以很自豪地告诉大家,我不后悔!”作为淠史杭工程的亲历者、建设者、见证者,年近90岁的“老水利”葛春华如是说。
淠史杭工程将荒山薄岭塑造为“绿水青山”,党的十八大以来,六安市正式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先后启动六安茶谷、江淮果岭和淠淮生态经济带等六大平台建设。500里六安茶谷区域农户年人均增收超过1200元,江淮果岭区域农户年人均增收约1500元,20多万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
六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漆学敏介绍,六安市现有两个5A级景区、26个4A级景区,几乎都与淠史杭灌区密切相关。仅去年,六安市接待游客5394万人次,其中红色旅游吸引游客约18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20多亿元。
传承大别山红色精神是精神动力,保护绿水青山是历史职责,高质量发展则是根本要求。六安市走绿色振兴发展之路,主要工作是打好三大攻坚战:在脱贫攻坚战方面,既要抓好脱贫攻坚,又要防止返贫;六安有保护大别山的责任,还要保护好水库;要振兴产业,产业振兴是绿色振兴的关键。绿色振兴最终要落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如今的六安,浸润在淠史杭的“人间天河”里,实现了山、水、茶、果、药、人的共生互融。
新担当新作为 投身新时代的奋斗实践
伟大的历史、宏大的工程、不懈的奋斗孕育了“坚贞忠诚、牺牲奉献、一心为民、永跟党走”的大别山精神。
投身新时代,新作为、新担当是传承红色基因的直接体现。在2016年抗洪期间,六安市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全力抗洪,将灾害损失降至最低,全力抢救家园,及时恢复生产,产生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他们成为真正的“抗洪神器”。位于皖鄂两省交界、大别山腹地的霍山县太平畈乡,由于电力、通讯全部中断,乡干部立即采用手写公文的形式,由工作人员冒着生命的危险,爬到山头寻找手机信号,以照片形式向外界发出,向远方的亲人报告平安,诞生了被网友称为“最有温度的红头文件”:“你们在外无法联系家人亲戚,十分担忧……请各位放心、安心。暂无重大地质灾害,无人员伤亡。”
近年来,六安深化大别山精神研究阐发,编纂出版《红六安》等书籍;创作红色文艺精品,《上将洪学智》热播,电影《那条河》受邀参加了2018年中美电影节;守护红色文化阵地,对境内各旧址维修保护;加强红色教育传承,引导党员干部群众以榜样为标杆,自觉传承和践行大别山精神。
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品牌打造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六安人民始终不忘初心、紧跟党走、勇于奉献。在新形势下,六安市党员干部坚守初心,继续彰显红色基因、倡导奉献精神、砥砺顽强意志,始终对党忠诚,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018年,全国有3万多党员前往六安金寨学习,1800万游客走进六安,亲身感受老区人民的红色情怀和时代风采,亲眼见证皖西大地的发展变化和勃勃生机,让大别山精神红遍安徽、唱响华东、走向全国。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六安不断开拓奋进,弘扬好红色精神,确保六安老区与全国、全省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丽日晴空,站在六安金寨红军广场最高处,极目远眺,老区六安正像一幅新画卷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