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菊莲/文 袁洁/图



近日,我市各中学三年级学生都在积极做好体育测试迎考,在我市一些学校的体育训练场,即便深夜也能看到仍在跑步或跳绳的孩子的身影。从2013年起,我市连续第六年增加体育考试分值,逐步增加初中毕业体育考试成绩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成绩中的权重,从35分一直涨到60分。体育成绩连续地涨分,也意味着教育部门更注重孩子的身体素质教育。
“连着好些日子了,孩子每天晚上都在坚持训练,周六周日上辅助强化班,连轴转真害怕孩子吃不消呢!”初三学生家长程先生告诉记者,他家孩子体育测试选的是足球和跳绳,外加必选项1000米跑,1000米跑得3分40秒才能满分,跳绳一分钟要求180下,足球7秒40。孩子体育基础不是很好,但文化课成绩很优秀,生怕在体育课上拉分,这段时间训练强度加大了,孩子和家长都很累。
记者采访发现,像程先生这样辛苦陪练的家长不在少数,许多家长为了孩子“更有效率”地拿高分,给孩子报体育课外班,甚至不惜重金请一对一私教。
“我儿子比较胖,每次跑1000米,跑不了一半便已经气喘吁吁,全程跑下来感觉体力透支,离3分40秒的目标还有6秒差距。”家长苏先生介绍,连日来,为了帮儿子提速达标,不但每天晚上他和爱人轮番为儿子陪练,还在外给孩子请了私教。一节课80元,在私人教练指导下重点训练耐力类项目1000米跑,家长表示,哪怕是多得一分,付出也是值得的。
记者调查了解到,一方面中考体育测试分值提高、分差拉大,另一方面校内的体育教学师资和力度又未能跟上,导致近年来越来越多体育补习班、培训机构冒了出来,有的私教课程甚至贵过主科。
记者曾走访位于我市汽车东站附近的一体育中考培训机构,一位体育教练集中训练多名学生,每节课收费80——100元不等,有些学生需要特殊强化训练预约一对一私教则要每节课200元。该培训机构一名年近四十的教练向记者透露,这几年机构生源一直趋于饱和,一些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提前进入状态,也早早加入了集训的队伍。
连着几年来,我市中考体育分值上涨,考试项目增加,难度加大,对考生总成绩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在广大中小学家长中产生了不小反响,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孩子体育锻炼,重视从小开始增强体质。
然而据记者了解,我市目前一些中小学因种种原因使体育课不能正常进行,有的甚至成了摆设,一些学校的体育课存在“无强度、无难度、无对抗,不出汗、不喘气、不奔跑、不脏衣、不摔跤、不擦皮、不扭伤”的温柔体育课现象。
的确,从多年来的体育课实践来看,体育课和受伤经常会联系在一起,一旦出现体育课受伤事件,涉事学校几乎无一例外承担了相应责任。这样的影响,让一些学校的体育课比过去难上多了,即使上了,体育老师也不敢贸然让孩子做强度动作,害怕出意外。
还有一些中小学校因场地有限,或体育老师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导致大多班级的体育课无法正常进行,操场上的单杠基本上成了摆设,有的学校运动场地严重不足只能让孩子绕着学校在水泥地上跑圈。
城中心一位小学六年级家长就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小学六年来,孩子班级的体育老师就是班主任兼职,没有专门的体育课老师,因为学校场地有限,每周班级安排3节体育课,有时候只能上1至2节。该家长认为,体育应该从小抓起,小学就应该将体育课纳入重要课程,而不能到了中学靠辅导机构私教等外力来加大强度。
我市一家体育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因为体育中考来请私教的家长越来越多。有的孩子自小没有运动的习惯或运动底子不好,到了中学,紧张的文化课学习和同样的场地限制,导致学校大多不能确保一定强度和频次的体育课程和训练,培训机构在带领孩子们突击猛练中偶尔会发生受伤甚至晕厥等意外情况。
“到了初中,文化课学习任务变得更加紧张,体育锻炼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体育课教学应从小学就开始打基础,这样孩子们就不至于临阵磨枪,基础不牢固。”一位初一年级的学生家长这么认为。
“要看到体育考试难度增加、分值提高、分差拉大的积极意义。当下,应鼓励我市中小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齐配足体育教师,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设备也要达到办学标准,确保孩子们每周不低于三次的体育课有强度训练。”日前,市政协教育、体育等界别委员对此发表了这样的意见和建议。
“带有一定强度的运动项目可以更好地增强孩子的心肺能力、肢体协调、肌肉力量等综合素质。运动带来的不单纯是生长帮助,更多的是给予青少年精神上的引导,优化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这是其它学习方式所不具备的。”专业体育教练介绍,身体素质的训练应基于一定基础的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长,不可以投机取巧,一蹴而成。
浙江两学子一路“打进”北大清华
浙江在线讯 清华、北大是无数学子心中的向往,上清华、北大的一定是学霸吗?其实不然。
随着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一些具有体育特长的高中生也获得了清华、北大的青睐。据了解,在浙江就有两位这样的高中体育特长生,一个是校园篮球明星,一个是乒乓球实力女将,他们在大小比赛中获奖无数,成功“打进”清华、北大。
是不是有些好奇,又有些羡慕?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成长故事吧。
“完全没想到能上清华大学。”方佳晨的父亲方国良说。方国良觉得,儿子喜欢的事总得支持,毕竟打篮球有好处。当被问及是否担心儿子打球影响学习时,方国良笑着说:“从来不担心,从来不反对。”他给儿子定下底线,篮球可以打,但课一定要上。
在浙江篮坛,今年19岁的方佳晨小有名气。他身高1米82,臂展1米86,体重75公斤,司职组织后卫。在身边人看来,是勤奋以及专业训练,成就了方佳晨。
作为土生土长的义乌人,方佳晨的家庭没有篮球基因,父母都不打篮球。在教练罗伦看来,方佳晨非常自律,也很勤奋。在方国良的印象中,方佳晨在高中几乎每天下午3时30分到晚6时都在训练,经常给自己加训,有时参加比赛,一早5时多就爬起来。方佳晨的篮球才华也逐渐显露出来。
在2017年的中国高中男子篮球联赛中,回浦中学在半决赛淘汰“冠军霸主”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又在总决赛中力克北京四中夺冠,当时才高二的方佳晨当选总决赛MVP。方佳晨接到全国多所知名篮球高校抛出的“橄榄枝”,其中不乏CUBA传统强队所在的学校。2017年在杭举行的全国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上,方佳晨被选为6位点燃主火炬的火炬手。
罗伦说,一年前淘汰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是校运动队第一次摘得全国冠军,也正是这个全国冠军,帮助方佳晨获得报名清华大学高水平运动的资格。为此清华大学先后两次单独邀请方佳晨前往北京试训。
同样,一个颇具励志色彩的故事在绍兴柯桥区的朋友圈流传着。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19岁女孩,叫徐娱,高中就读于柯桥中学。她是2018年北大招收的唯一一名乒乓球女运动员。
徐娱的教练郑老师清楚地记得,2018年7月26日下午,徐娱正在训练,备战第十八届全国中学生乒乓球锦标赛时,收到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全场沸腾了,正在集训的所有队员放下球拍,为徐娱鼓掌欢呼。
“我带了她3年,她在打球上特别有灵气。”郑老师说,全国目前有200多所高校招高水平运动员,像徐娱这样的体育特长生,从上高一就确定了培养方向,开始参与有组织的体育训练,有课就上课,没课就训练。
但直到去北京的前夕,郑老师和徐娱对成绩都没有太大的把握,“但要去冲一把,只要发挥好就有希望。”2018年1月,徐娱参加北大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考试,在8进4的比赛中,徐娱差一点就输了。第一局以11比5的比分失手,第二局以18比16艰难地扳回一局。第三局,徐娱冷静反击,最终获胜。
郑老师介绍,考前徐娱因为训练强度大,腰肌力量跟不上,出现腰伤。在进行针灸治疗后,她继续投入到大强度的训练中,咬牙坚持。
徐娱的文化课成绩并不突出。“高水平运动员,只要高考文化课成绩达到二段线以上,便可获得北大录取资格。”柯桥区教体局体育科相关负责人说,徐娱在2018年高考中,高考成绩超出二段线92分。
除这两位学生以外,浙江省还有不少学生凭借体育特长获得名校青睐,报考的项目除篮球和乒乓球,还包括田径、游泳、羽毛球、射击和健美操等。衢州3名学生被名校录取。一名因射击被清华大学录取,另两名学生凭健美操被同济大学录取。但从总体来看,名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总计划名额较少,竞争程度激烈。以北大为例,去年8个体育项目面向全国仅有不超过40个招生名额。
招生项目在不断调整,有的会被停掉。教育部发布文件称,北京大学等279所高校被确定为2018年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学校,同时,承担柔道、棋牌、攀岩、摔跤等4个项目建设的学校除个别承担有国家队建设任务的学校外,将于2019年停止招生,鼓励其向足球等开展普及的项目调整。
浙江省教育厅一名工作人员说,浙江有包括浙江大学在内的8所高校招高水平运动员,全国各高校都是按照招生总额的一定比例招录高水平运动员,考核方式主要分体育技能测试和文化测试两种,尽管各个学校对高水平运动员获奖等级等资质的要求是一致的,但招生名额较少,盲目报考名校并不理智。而高中培养高水平运动员主要是依托于本校的特色,比如回浦中学以篮球为主,学军中学以足球为主,每个学校都有自己擅长的项目。
在教育学者熊丙奇看来,近年来,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规模有一定增加。“体育好应该获得认可,可以上好大学,这样有助于教育评价机制的多元化。”熊丙奇说。
一名中学老师告诉记者,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其实很不容易。特长谁都有,特优却很难。一方面,体育特长生要平衡好文化课和体育训练,文化课不能落下,体育训练也不能懈怠;另一方面,清华北大等名校给予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名额很少,脱颖而出很难。同学还是需要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求学途径。
体育课应伴随终身
谢菊莲
近年来,随着中考体育测试分数的增加,体育的重要性被广大家长重新审视。然而纵观孩子们求学阶段所上过的那些体育课,应考前的猛练,应考后的松弛,上了十几年的体育课,最终他们也没一项喜欢或者擅长的运动。我们上体育课的初衷到底是什么?
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是孩子们更好地学习和未来幸福生活的基石。多年来,片面追求升学率,社会和学校重智育、轻体育,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等多重原因,导致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难以保证,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入高中之后,迫于学习任务繁重,体育课总是被其他文化课占用。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体育课显得似乎“不那么重要”了,一切都得为了升学让位。正是体育锻炼的好光景,孩子们却只能坐在教室里闷头学习。
体育教育不完善的背后,其实反映的是我们整个社会对于体育运动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小学到大学是一个人重要的成长阶段,体育在这一阶段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十几年的求学生涯,体育课陪伴始终,学生的人格、体格、性格的塑造,情商、智商、动商的培养,责任感、正义感、使命感的树立,都是在这一阶段完成。在体育课上不仅能够深化人类原始的走、跑、跳、投、爬的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集体协作意识和荣誉感,能够让学生体验成功与失败,同时学会如何体面地去赢,如何输得有尊严。基于这些,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应该让体育回归教育,让体育发挥教育功能:支持鼓励孩子参与运动,培养他们对运动的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之伴随终身,这才是体育课真正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