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闻当年花鼓声

  司红方

  阳春三月,丽日和风,久居省城女儿家的我,应邀回到我的第二故乡、当年插队落户的所在地——金寨县燕子河的大山深处,一个叫大岩前的地方,去“赶”一场亲戚家的喜酒。

  在政府的政策感召和帮扶下,原散住在岭上、岩下、山边、沟旁的村民们都争先恐后地修公路,创副业,拆旧房,盖新楼,集居集体农庄,过上了楼上楼下、网络、电话,衣食无忧的好日子。

  亲戚家的喜酒也从几天前就开始操办了。什么杀猪宰羊、酿酒熬糖已成往事,如今只需一个电话,所需各类物品即可应约而至。无需邀请,附近的一些大姑娘、小媳妇们也都早早来到喜主人的家,纷纷忙着洗碗抹桌、净材备料;而更多的男人们则在帮着待客、记账、端茶送水。周围数十户人家也暂息炊烟,举家老少都汇聚在喜东家的客厅里提前吃起“流水”席。见此情景,我疑窦顿生,遂问一老友,谁料他却呵呵一笑:喝喜酒就得喝个够,在我们这里早已成了惯例!

  正期当日,贺喜宾朋蜂拥而至,锣鼓鞭炮声震耳欲聋,盆盆碗碗,红泥小炉,农家土菜丰盛可口,欢声笑语不绝于耳,香烟美酒尽情享受。正值觥筹交错、耳鬓厮磨之际,突然传来一阵阵锣鼓伴唱声。我放下酒杯循声望去,只见一班人正在打花鼓,这熟悉且又陌生的旋律触动了我多年来深埋在心底的那份伤感,更勾起我对昔日里那段如歌岁月的深深怀念。尘封多年的往事啊!宛若一幅幅清晰的画卷,真真切切地展现在我的眼前……

  上世纪的六十年代末,在这个交通闭塞、荒凉偏僻的穷山沟里,农民们傍着大集体,挣的是“工分”,因地处高寒,粮食产量偏低,物资匮乏,经济拮据,尤其是那些孩子多、劳力少的家庭更是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一家老少共垫一张凉竹席、共盖一床破棉被也不足为奇。除了这种低劣的生活环境,文化生活更是沙漠一片,而唯一能够让人娱乐的方式便是打花鼓了!

  打花鼓源于何时何地我无从考究,但在当地确实是一种男女老幼都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一套锣鼓班,一把花鼓伞,几个花鼓手,无须换装,无须粉墨,唱词见景生情,只要押韵即可,锣鼓伴奏有板有眼,众人互动有声有色。

  依稀记得当时有几位水平较高的花鼓手,唱出的鼓词还是颇有几分内涵的,比如有奉承东家的:花鼓唱到贵府来,贵府豪宅有气派,左梁雕着凤摆尾,右梁金龙把头抬,中间狮子滾绣球,子子孙孙福万代。有赞美古人的:三国英雄数马超,神机妙算孔明高,子龙浑身都是胆,张飞吼断当阳桥,不尽长江滾滾去,中华代代出英豪;有诙谐搞笑的:扯白扯白真扯白,六月炎天下大雪,石磙冻得条条颤,稻床冻得开大裂,放牛孩子冰上过,脱掉草鞋换棉鞋;也有自我解嘲的:你不来呀我就来,鸟为食亡人为财,蜜蜂为了采花死,山伯难舍祝英台,莫道花鼓唱不好,爱玩才到一块来。花鼓好唱口难开,樱桃好吃树难栽,大米好吃田难种,粑粑好吃磨难挨,大姐貌美颜如玉,无钱无粮娶不来。……诸多唱词雅俗并济,言简意赅,还有不少相互调侃取笑的段子,也让人忍俊不禁,大笑开怀。

  记得当时年少气盛的我,仰仗着肚子里装有几段一代伟人的“七律”,有时也会按捺不住窜上场去“吼”上几句,虽音律不齐,但也能赢得一片喝彩。

  田家少闲月,日日都得忙。虽值正月新春,但村民们依旧都在家里忙着杂活,直到夜幕降临,他们才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在一起,打着花鼓伞,敲着锣鼓,走村串户的去拜年了。

  铿锵的锣鼓声在空旷的山谷中久久回荡,提着灯笼,举着火把的花鼓队在崎岖不平的山道上缓缓前行,远远望去,更像是一条蜿蜒游动的“火龙”。

  队伍每到一家,都会受到主人们的热情接待,他们摆上早已备好的花生、瓜子和泡米糖,献上香茶土烟;而花鼓手们也使出浑身解数尽兴欢歌,营造着欢乐的气氛。临别时,主人们客套话连连:寒舍条件有限,只能拿得出这“巴戏”茶“巴戏”烟,实在让人汗颜,云云。(“巴戏“乃当地方言,意为很孬或差劲)

  这家唱完奔那家,花鼓队又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中。

  善良的人们啊!在那一刻似乎都忘记了身着薄衣单衫、顶着凛冽夜风的凄寒,忘记了春荒将至、家中存粮即将告罄的酸楚,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祈祷苍天能够赐给一个风调雨顺的丰收年!

  时光若白驹过隙,几十年转瞬即逝,如今的大岩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收入节节攀升,文化生活多姿多彩,但人们仍然热衷于打花鼓,每逢佳节来临或大小喜事,都还会再唱上一通的。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喜爱花鼓灯,是因为花鼓声中有着父老乡亲们对时代变迁、政策归心的颂扬和展望,更有着我那份魂牵梦萦、难以割舍的乡愁!

 

 选择年月
<2019年4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5262728293031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12345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一位城里妹的茶乡情⊙叶集区积极推进就业创业促进工程⊙沃野“铁牛”奏春曲⊙霍邱县大力整治淮河涉砂船舶⊙减税降费民知晓直播课堂获点赞⊙分路口镇扎实推进危房改造工程⊙一段批语忆师长⊙小竹子,大世界⊙再闻当年花鼓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