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新符号

  赵克明

  老槐树、大鸟巢、茅草屋、老水牛、袅袅炊烟,这些乡村意象曾是我记忆镜头中不可或缺的符号;而如今,这些泛黄的老符号如同黑白老照片上的影像,随岁月的风尘日渐变淡,乡村开启了彩照模式,跳动着簇新而鲜活的符号。

  村民楼——

  站在老家庄西的岗顶眺望,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画,画面上最惹眼的是白墙青瓦的小楼,它们或独立,或成列,点缀在黄绿相间的岗坡平畈上,这就是近年来悄然而起的村民楼。

  这些小楼格局基本一致:三间两层,前有庭院,侧有平房;外墙一律嵌上白色的瓷砖,屋顶层叠起青灰色小瓦,四周的檐角高高翘起;平房多设厨灶和放置农耕器械,楼下一层分堂屋和谷物储存室,楼上一层大都是卧室。这样的造型与布局,并非刻意的模仿,而是因为它们出自当地同一拨工匠之手,我二弟就是其中的一位。

  二弟家的小楼就建在老宅子的位置。从我记事起,老宅已重建过三次。第一次,是母亲和我筑的土墙,将土块用水泡透,加入剁碎的稻草,赤脚充分踩和,然后用这材料筑墙。一次只能筑一尺多高,等凝结风干了再筑第二层。如是一来,三间不大的小屋耗时足足半年,常常还得披星戴月。第二次,是请人建的土坯茅草房,土坯是在自家稻田里打的,竹子是用架子车从几里外的河湾里拉回的,茅草是我和母亲到附近的草山上砍的。第三次建的是“半基建”房,就是砖石根基土墙瓦顶的房子。后来,二弟到上海、江浙一带建筑工地务工,成为小有名气的建筑工匠,率先将自家房子翻盖成一栋小楼,既吸纳了江浙民居的审美特色,又考虑到本土的实用功能。记得小楼初建成时,十里八乡的村民都来参观,个个啧啧赞叹,眼里透着馋意,不想几年之间,一栋栋小楼接二连三的拔地而起,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年少读书时每当朗诵鲁迅《故乡》中“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萧索的荒村”,眼前晃动的全是自己家乡的画面,每当听到人们吟唱“电灯电话,楼上楼下”歌谣时,脑海里又全是人们所期盼的共产主义愿景;而今天,每次返乡探亲,经过每一栋崭新的居民楼,我都会投去惊异的目光,想象着那小白楼里演绎的美丽动人的故事,同时我的目光又在搜索,搜索那打着历史印记的茅草屋,搜索它带着岁月沧桑的烟熏火燎的故事。

  村村通——

  老家地处丘陵,地势高低不平,让我领教够了的是那里的泥巴路。孩提时,一到下雨天,我就光着脚丫子一扭一歪地走在那泥泞的小路上,一不小心,脚板就会被碎石碗砟划个大口子,疼得龇牙咧嘴的。师范毕业后,我被分配到距家二十多里的镇上学校工作,每次徒步回家都要沿着羊肠小道翻岗下洼,艰难行走两三个小时,到家时总是灰头土脸的。二十多年前,我被调到县城高中,一回老家就头疼那一段路,车子无法通行,带上点物品提着又费力,每走一趟都被折腾得汗流浃背。

  家乡弯弯曲曲的小路,简直就是弯弯曲曲的叹息!

  也正因此,我回家乡的次数很无奈地与日俱减了。

  弯弯的叹息终于在几年前拉成了惊叹号!二弟来电话说,“村村通”了,车子可一直开到家门口了。得到喜讯,我与小弟立马回乡体验一回。

  果然,平整的水泥路玉带一般飘过田畴,飘过岗坡,联通了一栋栋小楼。没有了徒步辛劳,没有了摇晃颠簸,没有了一脸风尘,我们的车子稳稳地开到二弟的小楼前。路修好了,行人也多了,骑自行车的,骑摩托车的,驾小汽车的,来来往往,络绎不绝。二弟告诉我,现在的“村村通”四通八达,真正通了每一村每一户,家家都买了小汽车,赶集上店走亲戚一踩油门就到,完全告别了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时代,长筒雨靴也成了纪念物品了。说这话时,二弟一脸的喜悦与自豪。

  看着这畅通无阻的“村村通”,我也由衷地为二弟和乡邻们高兴,因为这路不只是给他们带来便利,也不只是给他们带来财富,而且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加快了乡村与城市接轨的步伐。这不,汽车导航已告诉我:“你正行驶在XX村村通路上。”

  垃圾包——

  汽车行驶在“村村通”公路上,只见路边每隔一段就有一处设施,外面是银色不锈钢材料的正方形栅栏,里面隆起一个黄色蘑菇状的疑似“盖子”。我一直很好奇:这是做什么用的呢?是自来水的装置?自来水管道都是埋在地下的,不会建这样的设施呀。是液化气的装置?乡村居住分散,也不便布设液化气管道呀。特意把车子停下来看个究竟,却见“盖子”封闭得严严实实,上面又没有标志,就像一个谜一样倒扣在那里。

  原来,那是农村垃圾处理工程的一部分——垃圾包。

  我发现,村头家家楼门边,都放着一个绿色的垃圾桶。询问二弟得知,村里有专人用三轮车到各户收垃圾,然后运送到“村村通”主干道的垃圾包里,再由垃圾转运车运到垃圾处理厂。二弟还告诉说,下一步要改造厕所了,政府补贴到户,建清洁卫生的标准化厕所,农村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现象就要成为历史了。

  奇迹,真是一个奇迹!老家曾流传着一句口头禅,“鸡无笼头狗无圈”,猪狗一直散养,随处可见便溺;村民形成了固有的生活习惯,垃圾一出门随地都可倾倒,一到夏天蚊蝇乱飞;村人还有不成文的规矩,只要能遮住羞的地方都可以大小便。这一切陋习,都将被扫进“垃圾包”,它不能不说是一场革命!

  返程的路上,每当看到那些黄色的垃圾包,我都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那是一个个标志牌,是乡村摆脱蒙昧、文明进化道路上鲜明的标志牌。

  农家乐——

  曾经,那是一道人迹罕至的荒岗,荆棘丛生,野草疯长,兔雉出没,甚至还出现过觅食的野猪与游走的老狼;今天,一面面“农家乐”的彩旗迎风舞动,招引着四面八方的来客,让那些蛰居钢筋混凝土里的城里人流连忘返。

  岗上是果园,桃树、梨树、杏树、猕猴桃、葡萄、板栗;岗下是渠塘,渠中流水潺潺,塘中菱荷摇曳,水边柳影婆娑。不论哪个季节,人们都可以欣赏到纯天然的美景。微风中翩飞如蝴蝶的各种花儿色彩缤纷,或粉红,或紫红,或雪白,或米黄,与远远近近的金黄色的油菜花相辉映,花下成群的蜜蜂嗡嗡地闹着,矮枝上一只只公鸡呼朋引伴,圆滚滚的小狗小猫在草地上撒欢嬉戏,水塘莲叶间“扑啦”一声鱼儿跳起舞蹈。立定,闭上双眼,对着那一片花海做一个深呼吸,吸进大自然的芬芳;屈身,或匍匐于地,追逐着树间可爱的小生灵,演绎出一段美丽的童话;轻轻牵动一枝花,“咔嚓”按动快门,留下一幅“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倩影;柳荫下,持一根钓竿,体悟一把“钓胜于鱼”的真趣,或只是冥然兀坐在菱池荷塘边,享受那一分幽静,聆听天籁之音;摘瓜果,采莲蓬,割蜂蜜,执一回羊鞭,掌一回犁耙,做一回粑粑,捏一个泥巴玩具,体验一次城里人难得的奢侈生活。

  让游者念念不忘的自然少不了吃,“农家乐”的吃打一个“农”字牌,全部是真货土菜,鸡是天然鸡,鱼是天然鱼,肉是天然肉,蛋是天然蛋,果蔬是天然果蔬,饮品也是天然饮品。不但如此,而且整个的制作过程也让游者参与其中。从树丛中捉一只尖爪红冠的鸡,从池塘里网一条活蹦乱跳的鱼,从猪圈里挑一头圆圆胖胖的小香猪,从鸡窝里掏出温热犹在的鲜鸡蛋,从菜圃里亲手采摘来滚动露珠的绿蔬菜,从真洞藏的酒坛里亲手舀出自家酿造的纯粮食酒,一切都让你确信“吃得放心,吃得舒心”。

  家乡的“农家乐”乐了远道客,也乐了农家人,只要看看那停车场上一辆辆“奥迪”“宝马”“蓝鸟”“福特”,你脑海里就会跳出一个词——“火”。难怪“农家乐”成了家乡的一大新产业,一张闪光耀眼的名片。二弟向我透露,他也借力本村几家“农家乐”,准备把西边的岗子整合打造成乡村游景点。

  广场舞——

  城里的广场舞早已风行,入夜时分,高楼间,小巷里,随处可见一拨拨老头老太太们伴着乐曲翩翩起舞,曲子多是流行的,经典的,舞姿多是经过精心编排的。家乡人沿袭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去从没有跳舞的雅兴,他们对流行、经典的也没有接受的天赋,平时最开心时也只哼哼小曲儿。

  近些年,衣食无忧了,生活小康了,城里人专利的“广场舞”也开始在老家乡村风行了。乡间的广场舞才是真正的“广场舞”。它宏大气派,旷野是舞台,蓝天是背景,舞者数量多,往往上百人、几百人,只要你想想那种“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嘴巴就会惊成大大的“O”;它配曲本土化,有山歌秧歌曲,有老革命歌曲,舞者边跳边唱,气氛十分热烈,往往还会对歌对舞,一方跳罢另一方登场,置身这样的氛围,旁观者自然也不由自主地融入其中,跟着节拍载歌载舞了;它舞姿与耕作结合,插秧割稻,挥锄除草,挑担行走,所有的农业劳作动作都艺术化了,时而如蛟龙腾渊,时而如白鹭亮翅,时而如仙人撞钟,时而如激流破堤,乡民们的跳舞真可谓劳动的艺术或艺术的劳动,跳出了新时代的崭新自我,跳出了内心汹涌的昂扬激情,跳出了对高品质生活的美好憧憬。

  与城市广场舞的“文雅”相比,乡村广场舞的“俗野”更贴近自然,更有乡土味儿,更能积淀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文化墙——

  在家乡,凡是公共场合,都会有一堵堵墙,文化墙。

  乡村的文化墙,除了利用村民楼山墙做的彩绘之外,更多的是专门功能的墙体,有曲曲折折的回廊型的,有古色古香的牌坊型的,有造型各异的屏风型的,一墙一风景,一墙一创意。村民们隔三差五都不约而同地到这儿转悠一回,瞧瞧又有什么新“看点”。

  文化墙的内容很是丰富:政策解读,法制宣传,村规民约,家风典范,“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公示,五星级文明户展示,勤、俭、孝、和四德榜,道德红黑榜,“乡贤”议乡事,美丽乡村、美好乡风、美满家庭、美善人生“四美”主页,卖身葬父、行佣供母、卧冰求鲤、哭竹生笋、弃官寻母等“二十四孝”故事图……这些内容,无论是现代的还是传统的,都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入老百姓的眼,更入老百姓的心。像一块块磁石,这些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文化墙,把老老少少的村民吸引来,人们驻足观赏,交头接耳,指指点点,国家又要出台什么惠农政策了,美好乡村建设又有什么新举措了,村里又要开展什么文化活动了,谁家的好家风成为典范了,谁家被评选为文明户五星了,谁家的儿子或女儿上了“孝老榜”了,谁谁的失德行为被墙上点出了。

  文化墙如一盏灯,点燃了乡民们的心,让祖祖辈辈只知道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有了新的念想,让他们懂得了人不单是靠吃米活着的,即使是沉默在黑暗的泥土也具有光亮的特质,具有五彩斑斓的梦想。

  站在这样的文化墙下,我的眼前跃动着一个个乡村新文化符号,村民楼,村村通,垃圾包,农家乐,广场舞……路标一样,竖立在故乡人逐梦的山阴道上,彩色的,簇新的,鲜活的,诗意的。

 选择年月
<2019年4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5262728293031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12345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乡村新符号⊙申桥的富子⊙鼓点⊙你喝咖啡我喝茶⊙怀念一双草鞋(外一首)⊙野游二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