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武 刘玉荣 本报记者 徐有亭 文/图

张孝玉

张孝玉(右一)向县图书馆、档案馆、新华书店等单位捐赠书籍

书法家们现场切磋书法技艺。
“他在多本诗集问世之后,这次又结集出版了书法理论文集。不仅文字优美,更主要是见解新颖,考据审慎,述论严禁。十几位中国书坛颇具影响的书法大家,在孝玉的笔下栩栩如生。既不打哑谜,也没有妄言玄谈。他以独有的角度和论述方式,论述的是文化体会,进行的是精神解剖,更多的是内心的领悟和艺术价值。”阜阳市朱元峰有感而发。
春风拂面,花红柳绿。霍邱县临水镇举办了青年诗人、书法家、画家张孝玉《书法文选》捐赠仪式暨新书座谈会。来自省、市、霍邱县以及阜阳市的书法家协会的专家、社会各界来宾和文学艺术爱好者100多人欢聚一堂,各抒己见。
座谈会上,各位专家有的直言不讳,一针见血;有的直抒胸臆,画龙点睛;有的谆谆教诲,殷殷期望。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在古笔山下、临水古镇里回荡,饱含着对青年才俊张孝玉的钦佩和尊敬。
“年华已伴梅梢晚,春色先从柳萌归”。一个80后的普通青年,几年来能写出一百余篇书法论文,挥斥洋洋洒洒数十万字的豪情与勇气,在书法界,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
张孝玉,1982年出生于淮河岸畔的霍邱县临水镇,现为中书协会员、省书协学术委员、省诗词学会副会长、阜阳市诗词学会会长。他长期致力于书法史、书画个案的研究与考证,并且对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与旧体诗词创作有较高的造诣,获“谭克平杯”青年诗词提名奖,2018年荣获中华诗词学会举办的第七届“华夏诗词奖”,诗词散见于《中华诗词》、《东坡赤壁诗词》、《长白山诗词》等诗刊杂志。其书法论文在《书法》、《书法报》、《书法学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著有《旭日堂诗选存稿》、《张孝玉书法文选》等。文化底蕴丰厚的家乡临水镇为他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笔耕不辍,孜孜不倦,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从未间断。
“这些书籍,都是我多年的积淀和学习的结晶,有些观点尚未成熟,但对书法的思考和考证还是有借鉴意义的。”张孝玉说,艺术永无止境,但追求和探索文学艺术的精神永远在路上。在此次举办的座谈会中,张孝玉的学术论文和出版的书籍引来大家争相观看。
霍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祁涛告诉记者,霍邱是文藻之乡,自古文人墨客辈出,仅自晚清以来就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文学艺术家,像书画家赵不仁、书画家和书画收藏鉴赏家裴伯谦、著名的红色文学作家蒋光慈、未名社的未名四杰以及鲁讯研究的奠基者李何林教授都诞生在霍邱。进入当代,这里的文学艺术也是众星璀璨,如矛盾文学奖获得者徐贵祥,打工诗人柳冬妩等,他们的作品享誉大江南北。可以说霍邱这片土地是文学艺术的沃土,而张孝玉就是这片沃土中生长出的一株独秀。
“这么优秀的艺术成就,与家乡文化熏陶是分不开的。”六安市书协副主席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李道春深情地说,张孝玉的作品虚实并举,人事并举,语言朴实,内容丰富,不愧是青年人的骄傲,期望他在学术研究道路上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张孝玉的书法文选跨越时空,跨越久远的年代,把书法家的生平、交游等方面展现给读者让读者对他们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从而理解书法家的书法风格,进而细化了对整个书发法史的理解。
“张孝玉此次结集出版的《书法文选》,对于安徽省地域书法的研究,多半是前人之所未发,对于当地的文化名人的挖掘,甚至是是对当地文化品牌的塑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的研究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霍邱乃至全市、全省书法园地的一块空白。”该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副局长穆志强精辟地总结。
捐书仪式上,霍邱县档案馆、霍邱县图书馆、霍邱县新华书店、临水镇文化站、临水中学和关庙小学分别接受了张孝玉的捐赠书籍《书法文选》。大家一致认为,张孝玉把新书无私捐献家乡,体现了他对家乡的一片深情和一个艺术家的社会情怀。张孝玉激动地说:“家乡临水的一山一水孕育了我的生长,我也应该用实际行动报答乡里。捐献书籍是为了弘扬传承文化,教育青少年不忘初心,提高我们的文化自信,我将继续努力,再接再厉,以自身的所学和能力,为家乡做出更大的贡献!”让文艺迸发新的光芒,《书法文选》以独到的文学性和艺术魅力,把本土优质的文化传播开去,得到大家的认可。
“召开此次座谈会,是一次淮河两岸文学艺术家面对面交流,是对文学的一次礼遇。”安徽省书协原主席任智说,“张孝玉的《书法文选》的面世,无疑会对安徽文学艺术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广大的本土文艺工作者更应该思考,如何巧妙挖掘本土文化,继而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质文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