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种子播心田——裕安区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
本报记者 杨秀玲
“以前不懂政策,病急乱投医,不但家人的病没有好转,还耽误了好多事,后来村干部宣传,我就到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听课,才晓得现在国家有好多帮扶贫困户的政策和措施。现在家里种几亩毛豆,养二三十只鸡、二十只鹅,国家有补贴,日子比以前好多了。”暮春时节,记者来到裕安区新安镇马河村,村民谢宜宝刚听了村干部关于乡村振兴政策宣讲,兴奋地告诉记者。
今年50岁的谢宜宝因车祸落下病根,干不了重活,患精神疾病已经十余年的妻子长期看病吃药,家里还有两个儿子需要照顾。通过村干部一系列的政策宣讲、具体指导,谢宜宝陆续申请并享受到了低保、医保、扶贫等多项政策,家里经济条件改善了,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裕安区新安镇马河村因地制宜,突出自身特点,充分利用现有党群服务中心和农民文化广场,整合各种资源,建立马河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理论宣讲、文化服务、教育服务、科技服务、健康服务五大平台,有效调动了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团结带领全村群众积极投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目标。
“现在温饱解决了之后,村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立以后,我们经常开展一些乡风文明的评选、广场舞等活动,我们村的儿童之家活动丰富,也吸引了很多村民带着孩子来参加。这些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特别是党的扶贫政策、惠民政策,同时,我们也经常向村民宣传,家里有什么实际困难都可以找我们帮忙,让他们融入到我们中来。”新安镇马河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魏启文告诉记者。
“以前没事的时候打打小牌,现在是以娱乐,跳广场舞为主,带领大家跳跳舞,锻炼锻炼身体。我们跳广场舞的有几个人以前总是这里酸、那里疼的,现在她们身体的小毛病都好多了,我们的队伍也在慢慢地扩大。”马河村村民杨芳既是村广场舞队的组织者,也是村里的文化协管员,平时还组织大家到村图书室看看书,参加一些文体活动,生活丰富多彩。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