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本报记者)霍邱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努力践行“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努力把沿淮行蓄洪区、岗岭地区、畈区蕴含的生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打好脱贫攻坚战。
强筋固本增体魄。该县调整充实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力量,成立19个专项指挥部和1个综合协调办公室,实现全县398个行政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全覆盖。2018年,围绕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脱贫“三精准”,全年财政投入扶贫资金11.25亿元,实施危房改造7574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3.68亿元,1518个扶贫项目精准落地。截至目前,该县86个贫困村已全部出列,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17.3万减少至目前的3.8万,贫困发生率由12.5%下降到2.7%,霍邱县扶贫效率位列全国第五、华东地区首位、安徽省第一。
果岭洼地亮颜值。霍邱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充分释放果岭洼地的经济价值,以南部岗区为主打造“江淮果岭”,全县发展冬枣、黄桃、猕猴桃、黄金梨等经果林2.3万亩;以中部畈区为主打好“乡土品牌”,主推霍寿黑猪、麻黄鸡、皖西白鹅等地方优质特色品种;以北部湖区为主做活“淮水文章”,积极推行稻虾共养、藕鱼共生等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实现一地多用、立体增收。2018年全县发展稻田养龙虾22.3万亩,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第一;年养殖朗德鹅220万只、加工鹅肥肝1700吨,年产值10亿元,成为全国鹅肥肝产量第一大县。在城西湖行蓄洪区集中流转6个村1.8万亩土地,建成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莲藕种植基地;在三大行蓄洪区发展菱角、芡实、茭白等水生作物5200亩,种植杞柳2.3万亩。在彭塔乡建设构树产业园,创建“印遇龙院士工作站”,综合开发构树茶叶、饮料、保健等产品,实现全产业链生态循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