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莹
中医学,在古代被称为“仁术”,医生则被称为“仁爱之士”。一个“仁”字,将人文关怀的精髓表现得淋漓尽致。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当越来越多冰冷的器械检查代替传统的望、闻、问、切后,作为中医院如何做好“仁”字文章,笔者认为可以从“情”、“理”和“人”三个方面着手。
动之以情。病人不同病情不一,医疗需求和精神状态也不尽相同。医务工作者,要充分知晓病人之情,关心病人之需,调动病人精神心理等有利因素,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提升硬实力。从医院的整体建筑风格、绿化美化布局,到宣传标牌以及图文广告、标志性雕塑等,要表达出中医文化底蕴,展示中医院的优势和特色,让病人一进医院就能感觉到真诚的人文关怀和救死扶伤的实力。二是改善软环境。医院在帮助病人解除病痛的同时,必须考虑到他的心理需要,要让服务贯穿始终,要热心接待,耐心解释,细心操作,要给病人带来安全、舒适、愉快的感觉。三是注重细微处。医生治病是职责,病人治病是权利,医护人员对患者要给予尊重和理解。在治疗过程中,要注重细节,真诚的微笑、轻声的安慰、关切的问候,甚至一句幽默的笑话都是每个病人所需要的。
要晓之以理。在医疗实践中,我们经常能遇到这样的现象:看病喜欢“托熟人”。究其原因,主要是病人对医院各科室及相应医护人员不了解、不熟悉,不信任。要想杜绝此类现象,一是提高服务。医院应该及时便捷地为群众发放详细确切的就医指南、就医流程说明,为患者提供热情周到的导医咨询服务。医院还要尽量缩减患者候诊时间,而医护人员在服务时更要通过真诚的言行获得病人的信任。二是加强监督。在医院管理中,要强化廉洁自律意识,倡导健康积极的医德风尚,坚决抵制不良风气。在基层科室人文建设中,鼓励佩戴党徽上岗、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等。三是严格制度。通过制度的完善和严格的执行,积极营造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医疗环境,通过对患者的宣传教育和细微服务,让患者感受到有没有熟人,效果一样。
要授之以渔。实践中,不难发现,一个医院仅仅注重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而忽视人才培养,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为此,笔者认为,中医院在促进医护人员素质提高的同时,更应注重厚积薄发。一是注重培养。医院要建立一整套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对医务人员成长进步的扶助力度,积极培育重视人才、培养人才和创造人才的氛围和沃土,关心他们的成长需求和工作生活需要。二是加强培训。有竞争才会有进步,同样就会有淘汰。如何让既有的医务人员不被淘汰,少被淘汰,笔者认为继续教育是关键。医院要在医疗实践中,多多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要整体谋划,区别对待,要把功夫下在“后劲”与发展上。三是营造氛围。近年来医疗纠纷有所增多,极少许患者及家属通过“闹”获得了一些不正当利益。这样的举动不仅损坏了其他患者的利益,也损害了医务工作者的权益。笔者认为,医院要未雨绸缪,招聘一些懂医疗专业知识的法律人士作为医院的法律代表,通过专业途径解决医疗纠纷及医疗事故。要加强警务力量、保安力量,提高他们的警务素质,一旦出现意外,能够迅速出动,采取措施,维护医院正常的工作秩序,让患者和医务人员能够更加安心就诊。
(作者单位:六安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