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长青/文 本报记者 流冰/图





1965年10月,穆志强出生于霍邱县洪集镇洪集老街,在这座回汉两族人民和谐共居的古老小镇上,他先后度过了童年、少年、青年时光。小镇的古朴、安宁、典雅和极具淮河风情的乡风民俗给他的心灵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结下了浓浓的乡土文化情怀。
1982年10月,穆志强走上工作岗位,在家乡的一所小学教书。每天除了教学之外,他面对的是淙淙的溪流、弯弯的小路、青青的竹林、炊烟袅袅的村庄、一望无垠的原野、蓝蓝天空下的小桥流水。他的眼里布满的是乡村美景,心中装着的是不了的乡情。在他乡村从教的日子里,闲暇之余,接触到许许多多来自乡野的民歌俚曲、民间故事、民谚谐语。这些乡村百姓口传心授的民俗文化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他,吸引着他,促使他稍有空闲便走村串户,采访乡里乡亲、村夫野老,搜集民歌民谚、民间故事。1985年1月,穆志强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乡间妙对》首次在《安徽农民报》发表,这一小小的收获给他增添了极大的信心,从此走上了对他人生影响最大的民间文学之路。这期间,在他的家乡,田间、地头、溪畔、村舍,处处留下他寂静的身影,足迹踏遍了街头巷尾、千家万户,迎来一个个薄雾晨曦,送走了一道道夕阳黄昏。辛勤的汗水换来了累累硕果,几年来,他先后整理出民间故事985篇,民歌1200余首,谚语6000余条,其中《张英戏题王皮楼》、《娥眉州的传说》、《包拯巧联断奇案》、《郑板桥巧断偷鸭案》、《农夫巧对秀才》《才女赋诗救郎君》等百余篇民间故事在《乡音》、《山西民间文学》、《山海经》、《志苑》、《故事家》、《星期天》、《安徽日报农村版》、《安徽法制报》、《安徽老年报》等报刊上发表,有的被收入《安徽省民间故事集成》、《安徽文史资料·六安卷》、《六安民间故事》、《皖西沧桑》、《霍邱风情》等书籍。穆志强搜集整理的大量民歌,有的搬上舞台,有的出现在荧屏,有的入选《安徽省民歌集成》、《六安民间歌谣》、《大别山民歌精选》等音乐专著。为此,他受到文化部门的多次表彰,曾经被安徽省团省委授予“七五”建功者一级奖章,被六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选为常务理事,安徽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1994年11月,穆志强因工作关系离开生他养他三十年的故乡,调入霍邱县委统战部从事民族事务工作。离开了老街,离开了家,他总有一种漂泊感、迷茫感,内心时常被孤独寂寞包裹着,魂无所依,心无所系。他始终怀念头顶上皎洁的月色,檐前呢喃的燕语和满院明媚的春光,怀念那鸡鸣树颠犬吠深巷的意境,那飘逸的五谷杂粮的芳香和袅袅升腾的炊烟,怀念那清清的池塘,还有那满大街流淌的叫卖、问候和欢笑……1995年7月,他的第一篇散文《故园入梦》在《皖西日报》副刊头条发表,由此开启了他的散文创作之路。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他的笔端诗意地闪烁,《怀念红杏》、《早稻红》、《腊梅》、《青青夏日唱山歌》、《童趣悠长的夏天》、《故乡的春》、《鸟儿栖故乡》、《乡村的月亮》、《清明雨》、《故乡的小镇》、《桑叶青青桑叶情》、《寻找春天的心》、《怀念远去的冬天》等一大批描绘故乡、抒发乡情的美文见诸报端名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国内著名选刊《读者》曾连续三次选载他的散文《青青夏日唱山歌》、《童趣悠长的夏天》、《乡村的月亮》,三篇文章分别收入《读者乡土人文版十年精华丛书》——《心灵的家园》和《六安文学六十年》。穆志强深爱父母,深爱亲人,在大写特写家乡的同时,也曾用深情的笔墨写他的小家、写长辈、写活着的和故去的亲人,《母亲纺线线》、《大路上走来我的父亲》、《永远的外婆》、《爷爷的印象》、《宝玉》、《站在节日的门槛前》、《想家的时候》、《明月皎皎照母魂》、《小城终有家》、《家的诠释》等一篇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是他心灵的真实写照。他的散文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喜爱,《童趣悠长的夏天》、《母亲纺线线》分获安徽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一、二等奖。《九华悟道》获“九华三十年”征文三等奖。《怀念红杏》获“全国绿色诗文大奖赛”佳作奖。2014年,在安徽省首届散文大奖赛中,他的抒情散文《为故乡喊魂》荣获六安市“淠河文学奖”一等奖、“江淮文学奖”、安徽省散文大奖赛铜奖,该篇文章在大型文学双月刊《清明》发表后,《中华文学选刊》、《散文选刊》同时转载,被编入《2015中国好散文》一书。
诗言志,歌以咏之。进入新的世纪、新的时代,穆志强的创作视野由家乡拓展到淮河岸边以及家乡之外的生活领域,创作的题材和形式由过去的民间文学和散文创作转向诗歌。他曾多次组织本县文艺创作骨干深入到淮河流域采风,或积极参加县内外各种文艺创作研讨活动,带头从事文学创作,写下大量以自然风光、人文风光为主题的诗歌。近年来,穆志强的《沿着故道行走》、《冬日,对淮河的一次访问》、《今夜,枕着淮河唱歌》、《回家的路》、《春天的诗行》、《消逝的村庄》、《西行笔记》等组诗,在《新华月报》、《安徽文学》、《东莞文艺》、《南飞燕》、《参花》、《大别山诗刊》、《映山红》、《淠河》、《皖西日报》等数十家报刊上发表,有的被转载。诗歌《乳名》被收入《中国当代抒情短诗集萃》诗歌专辑。
穆志强在写诗的同时,由于他工作的关系,笔墨有时还转向歌词创作,成绩斐然。1997年10月,穆志强创作的歌词《野菊花》被谱曲,荣获国务院少工委、全国妇联、中央电视台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少年儿童歌曲电视大奖赛”创作一等奖。后来,《野菊花》还被团中央选为出国访问剧目之一,接着又被中宣部、文化部等七部委选为全国百首爱国主义教育歌曲,并入选中央音乐学院等多家音乐教材。2006年以后,《儿童音乐》、《词刊》、《广播歌选》、《辅导员》、《音乐天地》、《北方音乐》、《中小学音乐教育》等刊物陆续发表穆志强的音乐作品,其中他作词的歌曲《小河弯弯》在《儿童音乐》发表后,被中国曲谱网选为优秀曲目;歌词《大别山上杜鹃红》获得第二届中国大别山歌会优秀创作奖;歌词《家在淮上》获六安市首届“五个一”工程奖、安徽省群星奖银奖;歌词《又回小山村》获第六届中国大别山歌会优秀创作奖、安徽省群星奖优秀奖;歌词《红红的花儿红彤彤地开》荣获六安市首届城市形象征歌一等奖。
穆志强是一位满身散发着乡土气息的作家。他钟爱家乡的一方热土,向往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难忘那些泛黄的陈年往事,更加怀念那些逝去了的、无忧无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同时,他也痛心于工业文明给农耕文化带来的冲击和伤害,痛心于传统文化的消逝。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处处表现出对过去那种鲜活的故乡、栩栩如生的乡风民俗的记录和深情的刻画,表现出一种淡淡的乡愁,一种轻轻的吟唱,一种对失魂乡村的呼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