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霍邱县行蓄洪区居民迁建的思考

  方勇

  霍邱县地处淮河中游南岸,境内有城东湖、城西湖、姜唐湖三大行蓄洪区,行蓄洪区总面积935平方公里,占全省行蓄洪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建国后,城西湖三次蓄洪,城东湖六次蓄洪,姜唐湖16次行蓄洪,频繁行蓄洪使湖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安全威胁与损失。2003年该县实施了淮河行蓄洪区及干流滩区移民迁建,共迁移安置12097户,42537人,尚有35070户,146100人未迁建安置。

  由于行蓄洪区的运用具有不确定性,致使大企业对投入与产出无把握,阻碍了高效农业和高附加值产业的进驻与发展,区内经济发展滞后。其次,行蓄洪区内受自然条件和政策限制,难以发展工业企业,无法带动加工产业链的发展,致使社会发展落后。再次,各项基础设施投入薄弱,区内交通、电力、水利、教育、卫生等各项公益事业投入少,经济发展支撑力不强,特别是受行蓄洪影响,基础设施毁坏频率高,恢复难度大周期长。

  从前期移民迁建实施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迁移距离远,群众生产生活不方便。城西湖蓄洪区面积大、范围广,居民迁建需跨村安置,有的甚至需要跨乡镇安置,新的安置区与生产区相距较远,生产成本加大。由于建设用地短缺,安置建房只能建设楼房,实行小区物业管理,必将给群众农机存放,粮食储藏,畜禽喂养,蔬菜栽种带来一系列问题。2、补助标准低,群众异地搬迁成本大,缺乏搬迁积极性。目前居民迁建补助标准为每户5.62万元,其中4.62万元用于建房补助,0.8万元用于安置区内基础设施建设,仅从建筑成本来看,国家补助的建房资金建设60平方米的平房都不足,难以满足群众住房需求。3、拆迁没有补偿,老房拆除难。迁建范围内半数以上是楼房,每户房屋价格十数万元不等,国家仅补助5.62万元建房,对拆除老房没有任何补偿,群众抵触情绪大,如强行拆除则损害了群众利益。4、投入不足,公共配套设施难完善。国家仅补助每户0.8万元用于安置区内基础设施建设,连建设最基础的水、电、路等设施都无法满足,并且安置区对外连接道路,供电设施等无经费来源,群众生活水平无法得到真正提高。

  笔者认为,做好行蓄洪区及淮干滩区居民迁建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强化政府领导机制,落实专人负责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整合部门相关涉农和其他公共资金,共同推动居民迁建工作实施。

  二是提高居民迁建补助标准或按房屋价值赔偿的方式实施迁建,调动行蓄洪区群众迁建的积极性。区内贫困户在享受居民迁建政策的同时,给予异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支持,有利于推动整体搬迁。

  三是优先保障行蓄洪区用地指标,对重点项目用地计划优先安排。在分解下达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时,向行蓄洪区所在的地区倾斜。允许行蓄洪区所在国家级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城乡建设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按照规定在省域范围内流转,所得收益与居民迁建补助资金整合用于行蓄洪区内居民搬迁安置建设。鼓励开展行蓄洪区农村宅基地自愿退出试点,制定相关奖励扶持办法。

  四是大力整合部门资金,全面整合民政、城建、新农村建设、发改、交通、国土、教育、农业、林业、水利、卫生、文广、电力等部门政策和资金,统筹用于移民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补充困难户建房资金不足。整合和统筹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资金、农业综合发展资金、水利发展资金、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环境保护及生态治理奖补资金等涉农资金,优先用于行蓄洪区内人口迁出安置,确定重点项目和年度建设任务。探索研究制定行蓄洪区移民安置补助资金和易地扶贫搬迁补助资金叠加使用的方法,提高区内贫困户移民搬迁的补助标准。根据安置区资源禀赋、环境承载情况,探索将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特色小镇建设资金等优先用于行蓄洪区移民安置区建设,改善搬迁群众的生活环境。

  五是加大公共配套设施投入。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和其他建设项目,整合有效资金,解决安置区内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居民迁建后续发展,提高其持续发展能力,确保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积极鼓励迁建户进行土地流转,鼓励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六是尊重群众意愿,适时调整规划。对外迁距离远又不愿意采用保庄圩安置的群众,适时调整规划,以村民组为单位,靠堤建混凝土平台,平台上建多层楼房,既解决了筑保庄圩与庄台取土难问题,又永久解决了防汛安全撤退转移与返乡安置问题。

  (作者单位:霍邱县水利局)

 选择年月
<2019年4月>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
25262728293031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12345
版权声明:本网尊重知识产权,任何单位、组织或个人转载本网站所发布的内容时必须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且未经许可不得用于任何商业行为。关于版权问题,本网保留依法 追究转载者法律责任的权利。特此声明。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皖西日报社
皖西日报社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anews.gov.cn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
清明时节各地群众广泛参与缅怀先烈活动⊙湖南一社区书记违占近3亩水田建房⊙春日沙漠植树忙⊙陈来凤用奋斗勾勒青春的模样⊙强化党建引领推动创新发展⊙关于霍邱县行蓄洪区居民迁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