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国华
应该说,夏洛蒂·勃朗特写的《简·爱》这部长篇小说我读迟了。作为一个文科生来说,早在青年时代念大学课本的时候,就应当完整地把这本书读完,它毕竟是一本名著。在我几十年读书生涯里,最近终于把《简·爱》这本56万字的书列入了我的年度读书计划。从开始读这本书,一直到读完合上书,我都在思考着这样的问题:本书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为什么要写这本书?正如我每次写一篇文章那样,我首先会想到,我要在这篇文章里表达出一个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
《简·爱》这本书写在十九世纪的英国,那时的英国,正处在世界上头号工业大国的位置,但是,英国妇女的地位仍然没有得到改变,依然处于依附和从属的地位,非富贵人家的女子要想过上好日子,就得嫁入豪门,通过婚姻获得财富和地位,女性职业的惟一选择是当个好妻子、好母亲。作为一名女作家的夏洛蒂·勃朗特,她也无法摆脱某种社会意识的制约,所以作为女作家的她三姐妹(她的两个妹妹分别是艾米丽·勃朗特、安妮·勃朗特),出格的职业选择就被认为是违背了当时正统的女性规范,会受到男性的激烈攻击,因而她们三姐妹只能用男性的笔名发表作品。
形成夏洛蒂·勃朗特写作《简·爱》这本长篇小说的动因,直接来源于她的生活,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为她提供了丰厚的创作素材。夏洛蒂·勃朗特于1816年生在英国北部的一个牧师家庭。母亲早逝,八岁时她被送进一所寄宿学校。在那里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她的两个姐姐因染上肺病而先后死去。于是夏洛蒂和妹妹艾米利回到家乡,在荒凉的约克郡山区度过了童年。15岁时她进了伍勒小姐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又在这个学校当教师。后来她曾做家庭教师,但因不能忍受贵妇人、阔小姐对家庭教师的歧视和虐待,放弃了家庭教师的谋生之路。她曾打算自办学校,为此她在姨母的资助下与艾米丽一起去意大利进修法语和德语。然而由于没有人来就读,学校没能办成。但是她在意大利学习的经历激发了她表现自我的强烈愿望,促使她投身于文学创作的道路。也因此,小说女主人公简·爱的经历,也与作者的经历大致相似。
一个优秀小说家的优势,就是会思考,能通过他们的文字给一种病态的社会寻找出一种良药。面对十九世纪英国妇女经济、政治无法独立,只能处在从属地位的现状,她从自己的生活和所处的社会现实里努力用思考去挖出一个出口,让那个出口出现一个通往美好未来的路径。作者以自己为生活原型,经过构思和想象,她在这部小说里塑造了这样一个形象:小姑娘简·爱自小失去父母,盖茨海德府的舅舅收养了她,但舅舅去世后,舅母里德夫人和表哥表姐妹三兄妹都不待见她,欺负和折磨她。因为简·爱的不屈和反抗,舅母就将她送到了洛伍德孤儿院。在孤儿院虽然她受到了虚伪且刻薄的布洛克赫斯特总管的羞辱,但也遇到了海伦这样的好女孩和谭波尔小姐那样的好老师,这让简·爱从此感到了人间的温暖,也点燃了她生活的希望,在孤儿院她非常刻苦地学习。5年后,她被聘为桑菲尔德府的家庭教师,在那里与富翁主人罗切斯特产生了恋情,面对既富有又美丽的情敌和贵族小姐英格拉姆·布兰奇,贫穷而并不漂亮的简·爱始终保持着自尊自爱和不卑不亢,终于战胜情敌,赢得了罗切斯特的钦佩和爱慕。在与罗切斯特举行婚礼时,有人指证罗切斯特已结婚,并且有一个疯妻子。简·爱得知后,不愿当名声不正的情人,她依然出走。在身无分文、饥病交加、命悬一线时,在沼泽山庄遇到的她姑姑家的表兄和两位表姐救了她。在她的表兄将要去印度传教前,她拒绝了与表兄没有爱情、只能做表兄的传教工具的婚姻,并到芬丁庄园的莫尔顿学校当教师。在得知桑菲尔德府遭遇大火,罗切斯特瞎了双眼、断了一只胳膊和疯妻在大火中死去后,立即前往寻找落魄和致残的罗切斯特,与他结婚并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
夏洛蒂·勃朗特在书中讲了这样一个长长的故事,就是为了塑造简·爱这个感人而令人思考的人物形象:在各种磨难中,简·爱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靠奋斗去争取自己的幸福。小说引人入胜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歌颂了摆脱一切旧习俗和偏见的勇气,成功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夏洛蒂·勃朗特让简·爱这个人物以第一人称的表达方式,传达出作者对妇女解放和命运的深刻思考。作者在她所处的那个时代,能写出至今仍能发人深省的小说来,简直是一种奇迹。时至170年后、21世纪的今天,也并不是所有妇女都能做到简·爱的那种自尊、自爱和自强,否则,为什么还会出现那么多的卖淫、拐卖妇女儿童、见钱眼开、依附老板依附上司的女人?即使是男人们,又做得怎么样呢?所以,从这点来说,《简·爱》这本书依然闪耀着社会人文价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