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强
说书先生经常唱到一半,用手里的家伙鼓槌狠敲大鼓的边角,就一下,绝不是两下或者三下,咚的一声,全场的喧闹戛然而止,说书人作神秘状,侧身拿鼓槌指向另一边空地上的听众道:这厢我们按下不表……那时候我还小,听多了也明白说书人的用意了,接下来要讲到与上面的故事看似没有瓜葛的别的故事上去,并非不表,实则为另表一支,或者说迂回的表达,说书人特殊的捧逗表演的伎俩。
那时候,乡下的家里有个说书的,一到节日里,就架起一面破鼓,一顿擂之后,引来四村八邻。大家从自家搬来小板凳,四下里随便坐,也有窝一块蹲着和依着树站着的。有个有心的人拉了架子车,把家里走不动的老人拉过来,一头支起来,让老人也过把听书的瘾。说书先生说到兴头上,把这个敬老爱老的晚生“表”进他的唱词,好一通表扬,这就起到了烘托气氛的意义。有一次,居然把我也编排进去,消除了我熬夜的倦怠,在月色下掩住绯红的腮,心里却美滋滋的。
说书先生一般会把唱词很夸张地分出不同的节奏,以高低起伏的变化带动着听众的气氛,神情也极尽生动去表现。到底我也听不太明白唱的内容,只随着大人鼓掌、喝彩,纯粹在于起哄,趁热闹,消耗晚间的无趣。
外地的说书人也会拖家带口过来,走乡串户地表演。一般由当地的头面人出来组织,大家凑份子,你二毛,我五毛的,随心随意,不会强求。一说起来就是三几个晚上。这种商业性的演出更为专业,除了鼓,还有胡琴一类的乐器。而且通常几个人分工表演,又说又唱,相当于现在娱乐界的所谓组合了。
旧时的说书人的唱词功底深厚,据我的观察,他们的唱词里的一部分是即兴的穿插演绎,属于临机一动、有的放矢的那种。甚至允许听的人随时来互动,这已经远远超越了事先排练好的节目的水准,显示出那个年代民间艺人的高超之处。他们的表演接地气,最大可能地满足了那一代人的娱乐需求。
到今天,说书的本领几乎难以传承下去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传统的技艺,亟待有人牵头去推动它的保存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