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国——将一个人的精彩变成一个村的赞歌
本报记者 张瑞 通讯员 武玉宝
为了解决群众就近就业难题,他贷款创办了一家民营企业。正当企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又是为了群众,他毅然决然地选择放弃,全身心地投入到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上。他无怨无悔,勤奋工作,硬是把一个全镇倒数第一的后进村,变成了一个全县闻名的示范村。用他的话说:“我是共产党员,这就是我的责任!”这名50多岁的汉子,就是省劳模、优秀共产党员、舒城县千人桥镇五里桥村党总支书记方国。
转思路,村级企业办起来
“早在1994年,我当时担任村委会主任,那时候外出务工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但还有一些人因为家庭原因不能外出务工,只能依靠着几亩地维持生计。我当时情况和他们一样——‘穷’。为了改变现有状况,摆脱掉贫穷处境,我常想什么时候我也办个工厂,让乡亲们在家门口也能挣到钱过上好日子。”
机会出现在1995年,原舒城县重阳乡羽绒厂因经营不善倒闭,厂房闲置一边。方国与妻子商议,准备辞职租赁闲置厂房办厂,解决群众就业问题。妻子非常支持他的想法。后在一个朋友引荐下,贷款投资50万元,为省城一家生产复合海绵企业生产配套产品。
“为了实现特殊家庭成员就近就业的办厂初衷,在招工方面,由于当时一个月能给工人发500元的工资,所以要求进厂的人很多,也包括我的亲朋好友,但是有的亲朋好友被我委拒了。为此,不知得罪了多少亲戚朋友。一些不明事理的亲戚朋友在背后讽刺说我办的厂就是一个爱心救助站,放着我们这些‘贴心人’不让进,尽招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我看他的厂早晚要垮台的。”
然而在他创业的5年时间里,从最初的20名员工到后来的60名员工,除技术人员外,大部分来自家庭困难的特殊家庭。企业的发展不但没有垮了台,而是一天天地壮大起来。产值由开始时的几百万元上升到近千万元,效益也由最初的十几万元上升到几十万元。
抓产业,群众腰包鼓起来
正当他的企业迈入发展的快车道时,由于种种原因,当时的五里桥村各项工作年年全镇综合评比倒数第一,2000年3月的一天,时任千人桥镇党委负责人找到了他,希望他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
“行呀!”方国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下来。
“当时五里桥村工作落后的原因,主要是原村两委班子战斗力、凝聚力不强,村级经济发展滞后,群众对村班子失去信心。为此,上任之初,我一方面做好村两委同志思想工作,努力发挥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一方面立足村情实际,大力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方国回忆道。
为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2010年,方国租赁承包了100亩耕地,从事苗木花卉种植,并成立了一家农业生态公司,引导群众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在他的示范下,如今五里桥村已有20多户群众开始种植苗木花卉,种植面积达400多亩。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