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合作社对合作公司采取“统一提供土地整理、统一规划布局、统一财务结算、统一品种品牌、定额用工、定额用料、定额完成、超产奖励”的“四统三定一奖”经营管理形式,实现集约化、规范化经营。
张务清说,随着村集体闲散农业资源和农民承包的土地资源变成资产,全村的农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一家几块田”分散的传统水稻种植提升至1300亩优质稻种植基地,为优质米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提供了保障;原有的油茶基地扩大了280亩,螃蟹、白鹅养殖、稻渔共养等特色产业也得以迅猛发展,各子公司创造200多个就业岗位,其中38位贫困村民实现了稳定就业,年人均工资收入高达15000元。
村民方先福是村里在册贫困户。2017年冬,方先福把5亩承包地流转给合作社,去年收取1815元土地租金,相当于过去一年种田的纯收入;然后他转身到合作社下的子公司做常年劳务工,一年挣1万多元,日子一下红火起来;去年底,他从合作社每亩还分到37元的红利。方先福说:“虽然钱少,但给了我们盼头和信心,相信往后一年会比一年多。”张务清补充介绍,村集体经济积累到保底基金50万元后,超出部分将对股民进行二次分红,股民分红肯定“会一年比一年多”。与方先福同在一个村民组的张本发看到方先福从农村“三变”获得了幸福感,感慨万千:有了“三变”,现在即使农民不种田,待在家里不出门,到年底还有钱送到家,这在过去是不敢想的,农民的希望就像村头那棵“柳抱丝”树,村民嫁接在集体的“树干”中,一定能风光无限。
相对收益而言,黄墩村试点“三变”改革直接成果便是“一田四金”:农民土地入股获租金、贫困村民就业挣薪金、集体经营资产折股分现金、上级扶持资金入股变股金。短短一年多,黄墩村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由10万元一举突破了40万元,全村农业总产值突破700万元。在村集体经济壮大的同时,村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