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变”改革,让希望在田野上“拔节”——来自金安区横塘岗乡黄墩村的报告
本报记者 刘扬
金安区横塘岗乡黄墩村有一棵800年前的柳树,枝若虬龙,主干若空,四季有飞鸟栖息,口衔树籽落于主干,生出丝棉、黄立头、刺槐等树茎,同生同荣,枝叶繁茂,如一树之本根,当地人称此树“柳抱丝”。2017年,黄墩村成立村社一体合作社,以此树取名——柳抱丝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在金安区率先试点“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农村“三变”改革,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日前,记者来到黄墩村采访。该村5.8平方公里面积,三埂二塝,呈“山”字型,丘岗多平畈少,是典型的江淮分水岭地貌。当地有句顺口溜:“穷在埂、旱在塝,财主都在大畈上”。山埂、山塝占70%的黄墩村,绝大多数农民很难翻身做“财主”。2016年全村614户从事农业生产,农业总产出324万多元,纯收入仅64万元,户均才900多元。
大黄墩组村民张义中3口之家,3.75亩耕地。他给记者算了一笔种田收入:种水稻遇上风调雨顺好年份,亩产500公斤,总产量1875公斤,毛收入也就3万多元。旋耕每亩120元、收割每亩105元,肥料每亩100元,种子每亩100元,农药每亩20元,每亩净得大约500元,这还没有除去每亩两个半人工250元的费用。张义中说:“实际上,一家一户分散种田最终的收入就落得人工工资和一家人的口粮。”尽管张义中掰着指头计算成本时脸上带着微笑,但笑中已透露出农民的无奈和苦涩。
“农资价格上涨,粮价下跌,传统农业两头受挤,出路就像田埂越来越窄,这是目前农村面临的现实问题。”黄墩村原支部书记、现柳抱丝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法人张务清说,2017年,金安区在黄墩村试点农村“三变”改革,按照金安区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村两委首先将村里的水库、塘堰、渠道、生产道路、提水站等经营性资产和茶园、林场、老村部、闲置的小学校等资源性资产进行清查核实、确权登记、评估认定,折算335.6万元,经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表大会三分之二以上成员讨论通过后,张榜公布。当年年底,村里又把上级财政80万元扶持资金投入到新的经营主体。资源变资产,全部折股量化到村集体和全村村民中去。张务清介绍,柳抱丝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将415.6万元作为总股本,村集体持股214.24万元,另外201.36万元按界定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数折成等额股份,人均折股量化股权到人,全村2141名村民成为股东,村民从“户户包田”实现了对村集体资产的“人人持股”、“人人分红”。
资源变成了资产,村“两委”着手慎重选择承接主体,或承包或合作经营,依托柳抱丝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探索“1+N”村企合作股份制经营模式,孵化出六安市丰乐源油茶开发有限公司、六安市龙潭湖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六安市黄粮畈生态种植有限公司、六安市雪峰生太养殖有限公司等多家子公司。这些企业成立之初,最大困难是经营场地和面积窄小,难以成规模。村“两委”把准了传统农业生产陷入困境的脉搏,动员村民流转承包田,让农民手中的土地资源变资产,参与分红。2017年底,全村有521户自带2700亩土地加入柳抱丝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入社率达88%,农户参股率突破70%。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