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弃耕抛荒地 提高土地利用率——关于抛荒地整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宁巍
基本情况
金寨县青山镇位于金寨县东南部,幅员面积164.4平方公里,可用耕地面积15800亩,户籍人口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3万人,是一个典型的集山区、库区于一体的乡镇。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大趋势和全县土地改革工作的推进,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集中,村组居民急剧减少,加之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大量耕地闲置无人耕种,土地抛荒严重。据统计,该镇2019年春摸底抛荒地达3000亩,抛荒率高达18.9%。
现状形成原因分析
土地分散、不连片,耕种有难度。青山镇境内水系发达,西淠河、青龙河、莲花河3条河流穿镇而过,其他不成规模的河流多达15余条,流域面积较广,镇内高山、陡坡、谷深、盆地更是星罗棋布,土地被切割成块,加上山高岭陡,交通不便,土地耕种有难度。
产量偏低、不稳定,收益难保障。青山镇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以水稻、茶叶、板栗、毛竹、蔬菜、中药材为主,由于农业产业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又受市场影响收益偏低且不稳定,加上气候和虫害原因,作物收成难以保证,相比外出务工收入,种地收入显得“杯水车薪”,导致土地抛荒严重。
农村人口流失严重、人地矛盾突出。随着农村宅基改革地试点和“两个搬迁”工作的推进,人口不断向城镇和中心村庄集中,农村人口不断减少。据统计,青山镇自2016年以来,共宅改腾退1323户2800余人,实施易地搬迁717户2000余人,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向城镇,原有耕地距离现居住地较远、交通不便,导致大量耕地被弃置抛荒。
劳动力短缺、结构不合理,素质普遍偏低。与全国大多数农村一样,青山镇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老、弱、妇、幼”等现象愈发严重,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素质普遍偏低,对新技术、新知识和新品种兴趣不高、接受较慢、应用很少,导致土地利用率不高。
问题解决对策
2019年以来,金寨县将抛荒土地整治提上日程,并要求各乡镇所有辖区内的抛荒土地必须整治耕种,以提高土地利用率。
全面摸底,制定可行整治方案。今年元月,该镇就要求各村深入各农户和田间地头,对土地弃耕撂荒土地的承包人、地块名称、面积、四至坐落、流转或撂荒年限等基本情况进行逐一登记造册,初步统计出抛荒地3000多亩。春节过后,研讨出了《青山镇2019年农村抛荒耕地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并全面实施整治工作。
奖惩并举,激发群众积极性。召开村民组会议,宣传抛荒地专项整治相关政策,对抛荒超两年以上的,又不自行耕种或委托代种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根据《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终止承包经营权或统一流转给农业经营主体耕种;另鼓励群众承包耕种抛荒地,根据种植作物的种类,按照300-500元/亩奖励到承包人,以激发群众耕种积极性。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结合地块所处位置、土壤肥力、灌溉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围绕“一村一品”选择茶叶、中药材、油茶等多年生高效经济作物,或根据实际需求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玉米、豌豆、绿肥、蔬菜等粮油作物。不作统一要求,根据实际出发,提高土地利用率。
创新模式,倡导资源向大户集中。结合全镇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创新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引导耕地向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转变传统耕种观念,充分发挥农业产业联盟资金、技术、管理优势,实现功能互补、融合发展。近年来,共有6家企业或合作社流转抛荒土地1550余亩,用于发展艾草、石斛、蔬菜、猕猴桃等种养业,土地利用率显著提高。
注重结合,切实用好多方资源。将抛荒地种植工作与油茶基地建设工作相结合,对于部分偏远、耕种有难度的地块,采用“政府复垦栽植、群众管护收益”的方式,由镇村负责对抛荒地进行复垦,并栽植油茶,群众负责后期管护,产生收益归农户所有,土地利用率进一步提高。近年来,该镇共复垦抛荒地800余亩用于油茶基地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
(作者单位:金寨县青山镇人民政府)